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4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电工技术   35篇
综合类   140篇
化学工业   360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52篇
建筑科学   216篇
矿业工程   20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2855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102篇
武器工业   20篇
无线电   4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5篇
冶金工业   40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乡村产业中的化石能源设备逐渐被电能技术替代,引起了乡村负荷波动增大、部分时段产生集中高负荷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将低品位清洁能源应用至乡村的茶叶生产中,针对烘茶全过程的工艺要求提出了跨临界CO2热泵烘茶技术;并以某茶叶生产乡村为对象,对其代表台区的全年日用电量及产茶日负荷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CO2热泵烘茶后其负荷得到大幅度削减,整体可降低至原负荷的39.6%~46.8%,峰值负荷与平时负荷的比值由原本的13.6降至5.4~6.2。跨临界CO2热泵应用至农产品生产中可有效缓解乡村供电压力。  相似文献   
2.
陈慧珊  李艳  宋武 《包装工程》2021,42(8):307-313
目的 在传统器物的创新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了解消费者对所使用产品的不同感受与意向并转换为具体的设计要素.研究消费者心理的感性因素与传统器物设计元素之间的联系,确定设计要素,从而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为提升传统器物附加值作出贡献.方法 以中国传统器物茶宠为例,首先对8位相关的茶宠专家进行访谈,通过魅力工学中的评价构造法整理并提取魅力因子,设计出问卷调查表;然后以访谈内容为依据,使用问卷调查法得到大众对茶宠的魅力评价,共回收84份有效问卷;最后应用数量化一类分析茶宠魅力因子影响权重.结果 得到了数量化一类统计表,选取了其中影响因素较大的魅力因子作为茶宠设计前的风格定调考量.结论 通过茶宠的研究案例证明了该理论的可行性,为未来传统器物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元且新颖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同时测定“驱毒茶”[以四数九里香(Murraya tetramera Huang)为原料的代用茶]中21种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样品先经酸消化后, 微波消解, 赶酸后上机, 其他条件为: 等离子体入射功率1300 W; 载气氩气流速13.4 L/min; 碰撞池氦气流量1.2 L/min; 采样深度3.0 cm; 雾化室温度25 ℃; 蠕动泵泵速0.4 r/s。结果 钾、钙、镁、钠、铁、锶、锰、铝、铬、硼、镍、钡、钒、钛、锌、硒、钴、铅、铜、砷、镉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0~500 μg/L, 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92, 定量限为0.3483~9.9262 μg/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3.45%, 加样回收率为96.3%~101.13%, 相对标准偏差为0.67%~2.45% (n=6)。样品中铁、镁、钾、锰、硼、钙的含量较高。结论 该方法效率高, 可用于同时测定“驱毒茶”中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驱毒茶”中常量元素含量较高, 微量元素种类也很丰富。  相似文献   
4.
江苏茶俗包括寺院茶俗、以茶祭祀、婚礼茶俗、以茶待客、茶馆文化等,其中蕴含了表达虔诚信仰、传承礼教传统、传达美好寓意、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体现休闲生活态度等诸多社会功能,它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文冠果茶与文冠果金花散茶的香气成分。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andextraction,SDE)提取香气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测定各香气成分,并分析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及其差异。结果 2者香气物质丰富,分别有123和118种;文冠果茶中以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主要香气成分,其相对含量达到了总香气物质的84.65%,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是α-松油醇、反,反-2, 4庚二烯醛、香叶基丙酮及6-甲基-5-庚烯-2-酮等;文冠果金花散茶以醛类和酮类为主要香气物质,其相对含量达到了总香气物质的51.98%,其次是醇类和酸类,且醇类明显减少,而醛类和酸类明显增加,其含量最高的组分是反,反-2, 4庚二烯醛等烯醛类物质,对菌花香有积极作用。结论工艺的差异会形成不同风味的文冠果茶。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武夷山市茶产地地下水环境调查,了解武夷山市茶产地地下水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污染与水质情况,为茶产地科学开发利用、污染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嗅闻技术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活性物质(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 substances,TBARS)值对不同复热方式(巴氏、水蒸、微波、高温)处理的猪耳朵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和脂肪氧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复热处理样品共鉴定出58种风味物质,醛类和烃类物质含量较高;基于风味活性值分析,己醛、辛醛、壬醛、癸醛、(E)-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苯酚和丁香酚对复热风味贡献较大;基于主成分分析,水蒸复热样品风味变化不明显;复热猪耳朵制品过熟味(warmedoff flavor,WOF)以亚麻籽油味为主,带有轻微的金属味和酸败味;巴氏复热显著增加WOF关键风味因子含量和TBARS值;微波复热能够较好避免复热WOF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选用6种不同类型茶树品种一芽二叶鲜叶固定样,以Folin-Ciocalteu(福林酚)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儿茶素、咖啡碱和没食子酸含量,三氯化铝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比较了不同品种茶叶鲜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含量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其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亚硝基以及羟自由基(-OH)的实验研究,探讨了龙井群体种,龙井43号,云南群体种,云抗10号,安化群体种,槠叶齐6种不同茶树类型的体外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安化群体种的茶多酚(23.66±0.02%)和儿茶素(12.84±0.11 mg/mL)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龙井群体种,龙井43号,云南群体种,云抗10号,安化群体种,槠叶齐6个品种类型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安化群体种的抗氧化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金萱为材料,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研究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萱鲜叶和红茶挥发性成分以醇类为主,且醇类中92%以上是萜醇。茶小绿叶蝉危害鲜叶后,萜醇含量降低,脂肪醇、芳香醇、萜酮、脂肪酮、酯类和烃类增加;红茶挥发性成分中萜醇、脂肪醇、萜酮、脂肪酮、烃类和酸类含量降低,酯类增加。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鲜叶与红茶挥发性成分轮廓不同,萜醇和酯类是区分不同危害程度鲜叶及其红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鲜叶特征成分以萜醇(β-芳樟醇、橙花醇、顺-氧化芳樟醇Ⅱ、顺-氧化芳樟醇Ⅰ、香叶醇)为主;茶小绿叶蝉危害后,萜醇减少,醛类(β-环柠檬醛、3,7-二甲基-2,6-二辛烯醛、苯甲醛)增加。不同危害程度鲜叶加工的红茶其特征性的酯类和萜醇挥发性成分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黔南茶园夏、秋茶茶树鲜叶的利用率,以夏季都匀毛尖茶为原料,利用固态发酵的方法,旨在研发一款嫩栗香型都匀毛尖茶醋。结果表明:在32℃、85%恒温光照培养箱中,以6g茶叶发酵12d得到的茶醋品质最佳,色泽黄绿色,口感醇和,酸甜爽口,醋味中带有糯米香和嫩栗香,其中糖度为17.47%,酒精度为8.1%,pH为3.47,酸度为213.33Mv,ΔE值达到27.36;铜、锌、铁等理化指标及菌落总数、大肠菌数、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限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