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28篇
化学工业   77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52篇
矿业工程   24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16篇
水利工程   56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18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微裂隙岩体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的渗滤效应对注浆效果的影响显著。自主研制了一套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注浆系统、微裂隙模型以及监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监测系统又分为显微监测系统和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当水泥浆液进入微裂隙模型后,利用显微监测系统对裂隙入口处的渗滤效应进行实时观测。利用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对注浆试验过程中的注浆压力以及累计流量进行自动记录。运用自主设计的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对微裂隙中的水泥浆液渗滤过程进行试验研究。采用3种水泥浆材(超细水泥Ⅰ、超细水泥Ⅱ和普通水泥),研究在注浆压力2.0 MPa、水灰比1.0的条件下,不同水泥颗粒粒径大小在不同裂隙开度下的浆液渗滤效应。通过试验发现,当裂隙开度较小时,在裂隙入口处形成了完整的半圆拱形滤饼;随着裂隙开度的增加,在裂隙入口处形成断续分布状滤饼;当裂隙开度增加到无渗滤发生时,裂隙入口处仅残留少量水泥颗粒附着物。通过试验获得了3种水泥的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b min和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b crit:超细水泥Ⅰ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80和280μm;超细水泥Ⅱ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00和300μm;普通水泥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40和310μm。研究结果发现水泥粒径的减小对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大,但对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小。结合渗滤趋势k值,发现随着水泥粒径的减小,相应的k min和k crit值会随之增加,水泥浆液更容易在裂隙入口处发生渗滤,这是因为超细水泥比表面积更大,水泥颗粒间易发生团聚。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半岛常见的河砂与棕壤作为滤层主要填充物质,并添加一定量能够改善滤层环境的外源物质构建人工渗滤系统;以海产养殖废水作为处理对象,比较了人工渗滤系统在不同水力负荷下的除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20cm~3·cm~(-2)·d~(-1)时,人工渗滤系统对总氮与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43.89%和86.09%,硝态氮及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中段下古生界寒武系龙王庙组主要为局限台地沉积,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颗粒滩亚相.颗粒滩储层经历多期改造作用,为典型的深埋藏滩相岩溶储集层,呈现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从岩心入手,结合高分辨电成像测井资料,根据滩相沉积学理论,建立龙王庙组颗粒滩相识别模式.利用特殊的处理技术,建立储层溶洞、孔隙结构和渗滤能力3个关键参数的计算和评价方法,构建储层品质分级评价模型及标准,并在100余口井的实践中效果显著,测井解释符合率达95.8%.该技术方法为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的发现和探明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性多孔介质渗透注浆过程中存在渗滤效应,造成浆液颗粒浓度和黏度空间分布不均,严重影响注浆效果。通过一维可视化注浆试验,研究渗滤效应的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得到考虑水灰比影响的黏度衰减率空间分布表达式,并推导出考虑黏度空间衰减的宾汉姆流体柱形渗透注浆理论公式,基于计算机编程技术,依托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二次开发得到该理论公式的二维数值模拟程序,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注浆压力和水灰比条件下的仿真分析和模型试验,对比验证该理论机制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效应发生时,浆液颗粒浓度和黏度沿渗流路径明显下降,采用考虑黏度空间衰减效应的宾汉姆流体柱形渗透注浆扩散公式得到的扩散半径、渗透压力等更接近实测值。因而更好地说明渗滤效应导致的黏度空间衰减不可忽略,采用新的理论公式更能反映宾汉姆流体在低渗透性地层中发生渗滤效应时的扩散规律。该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性地层注浆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含盐生活污水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应用于处理含盐生活污水,考察了不同进水盐度下CRI系统的运行效果及脱氮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进水盐度(NaCl的质量分数)在0.75%及以下时,COD、NH_4+-N去除效果受盐度影响较小,去除率分别保持在83%、90%以上;进水盐度在0.5%及以下时,CRI系统对TN的去除率较不含盐时提高7~12.9个百分点,盐度对反硝化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硝化细菌、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作用强于氨氧化菌(AOB);进水盐度对TP的去除影响不大,这与CRI系统除磷过程主要依靠填料吸附和化学沉淀有关。初步证明了采用CRI系统处理盐度在0.5%及以下的生活污水是可行的,该盐度还可作为CRI系统实现短程硝化的理想盐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强化构建了梯级渗滤人工湿地,并用于处理作为人工湖补水的污水。考察了各级湿地的复氧能力以及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和效果。研究表明:第一、二、三级湿地的平均充氧量分别为0.49、0.45、1.50 mg/L;各污染物的主要去除场所则不同,COD、氨氮主要在第一级湿地被去除,TN主要在第二级湿地通过反硝化被去除,TP在各级湿地中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差别;湿地稳定运行后,对COD、氨氮、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5.5%、47%、55%,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7.
人工快渗系统处理模拟养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人工快渗系统处理高浓度模拟养殖废水,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天然细砂、粗砂相比,天然中砂是最佳渗滤介质,且加入一定比例的大理石砂可以提高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在试验条件下,人工快渗系统的最大水力负荷为0.26 m/d,最佳运行方式为淹水1 d、落干2 d.  相似文献   
8.
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土壤一微生物一植物系统的作用从而实现污水资源化与无害化的技术。本文阐述土地处理系统的机理、各种工艺及应用,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对其在我国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分散型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开发经济、实用、高效、简便并能有效脱氮除磷的原位污水处理技术.地下土壤渗滤系统是利用土壤及生存于该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对污水中污染物进行去除的一种生态学方法,具有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处理效果好等优点,适用于处理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水,成为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中的研究新热点.在参阅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的工艺原理和基本工艺类型,通过对水力负荷、土壤的选择与配制、氮的去除、磷的去除及土壤渗透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的净化机理及影响工艺性能的因素,并对该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地下土壤渗滤系统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经超滤分级分离的玉米降血压肽水解液的盐分脱除,本研究采用纳滤技术对水解液进行了脱盐处理,通过测定料液的肽截留率、盐(Na+)截留率,经综合比较,首先确定了最佳操作压力;并考察了3种渗滤模型的脱盐效果。结果显示最佳操作压力为8 bar;3种模型一般经过1 h处理,其肽截留率均可达96%以上,其中以连续恒容渗滤模型脱盐效果最佳,在初始条件下(约pH8.0),经90 min处理后,脱盐率可达到76.82%;之后比较了玉米肽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脱盐率。研究表明:在8 bar的压力下,采用连续恒容渗滤模型,于pH 7条件下脱盐效果最好9,0 min处理后,脱盐率可达到87.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