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17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16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3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451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以贵阳秋季栽培的2个米苦荞(F.tataricum,贵米苦荞18-1号和贵黑米苦荞12号)、2个多苦荞(F.tatari-cymosum,贵多苦荞003C和贵多苦荞60)、2个甜荞(F.esculentum,贵红花甜荞2号和1412-1)、2个常规苦荞(F.tataricum,定苦荞1号和六苦2017)为材料。对其成熟期种子果壳和籽粒进行了黄曲霉分离鉴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有品种果壳和籽粒中分离出的黄曲霉菌株进行AFB1、AFB2、AFG1和AFG2毒素的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品种果壳中均没有分离出黄曲霉菌落;4类荞麦籽粒中仅米苦荞分离出了黄曲霉菌落,共分离出4株黄曲霉菌株。其中贵米苦荞18-1号黄曲霉带菌率为1.56%,贵黑米苦荞12号黄曲霉带菌率为0.78%。分离菌株形态学和ITS序列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已知黄曲霉菌序列完全一致。毒素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产毒素差异显著,所有品种籽粒中只有米苦荞中检出4种毒素,贵米苦荞18-1号产AFB1最高为(5.861±0.055) μg/kg、AFB2最少为(1.605±0.052) μg/kg,贵黑米苦荞12号产AFB1最高为(14.475±0.533) μg/kg、AFG2最少为(3.393±0.151) μg/kg;籽粒产毒量远大于分离菌株产毒量;各分离出菌株之间产毒素能力差异显著,最大产AFT为(11.102±0.095) μg/kg、最小产AFT为(1.794±0.024) μg/kg。上述结果显示供试米苦荞籽粒带菌来源可能是由于果壳开裂籽粒外露后部分籽粒被直接侵染所致。所得结果可为米苦荞中黄曲霉抗性育种研究及荞麦种子的保存、运输、储藏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的含量, 并比较分析不同产地荞麦中黄酮类成分差异情况。方法 荞麦样品加入 20 mL体积分数为80%甲醇水溶液超声辅助提取。高速离心后, 经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ⅡS5色谱柱(4.6 mm×250 mm, 5.0 μm), 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 梯度洗脱; 流速为1.2 mL/min; 柱温为30.0±5 ℃, 检测波长为361 nm。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荞麦的黄酮类成分差异。结果 各黄酮类化合物在浓度为0.5~50.0 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3.20%~114.90%,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为2.02%~6.81%; 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的RSD值均小于5.35%, 6种黄酮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7~0.14 mg/L, 定量限为0.23~0.45 mg/L。荞麦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荞麦中6种黄酮成分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 该方法分析快速简便、稳定和重复性好, 可用于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含量的测定。为荞麦中黄酮的开发利用和含量的测定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藜和荞麦都是使用历史悠久且高营养价值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糖化等功效。在体外培养糖化损伤细胞模型中,红藜-荞麦提取物可增加糖化损伤后细胞中胶原蛋白的含量,并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以红藜-荞麦提取物作为主要功效原料的果味饮品,经受试者饮用6周后,面部皮肤水分含量、皮肤光泽度、皮肤颜色L*值及b*值以及眼角皱纹深度均有明显改善。综合以上数据发现,作为一款具有改善皮肤的美容功效饮品,其主要功效原料和饮品均有较优的抗氧化、抗糖化等效果,且人体试验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学报》2020,(3):194-194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研究发现,荞麦蜜中多酚类成分和低聚糖可以发挥协同作用,选择性地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致病菌,从而明显改善人肠道微生物,对低价蜂蜜的提质增效和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上。  相似文献   
5.
6.
文章分析了挤压蒸煮对荞麦粉室温黏度和凝胶特性的影响,并利用体积排阻色谱测定了淀粉的分子量分布,探讨预糊化处理改善荞麦粉凝胶特性的机制;基于面带质地评价方法,优化预糊化荞麦粉在50%荞麦挂面中的添加比例。结果表明:荞麦粉经挤压蒸煮后,常温水中可形成凝胶;室温黏度显著增加;在主区温度200℃,水分含量18%,螺杆转速220r/min的条件下,所得预糊化荞麦粉中聚合度(DP)为6~50的支链淀粉分子最多,且此时凝胶强度最大。当预糊化荞麦粉添加量为10%时,面带抗拉能力最佳,黏附能力适中。由此可见,预糊化荞麦粉中特定链长的支链淀粉分子(DP 6~50)与凝胶品质呈正相关;50%荞麦挂面中添加适量预糊化粉可显著改善挂面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荞麦蜂花粉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鉴定。以荞麦蜂花粉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采用木瓜蛋白酶-Sevag法、DEAE-52纤维素柱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光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及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多糖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荞麦蜂花粉多糖经柱层析分离得到三种多糖组分即WFPP-N、WFPP-1、WFPP-2,紫外光谱分析三个组分多糖均不含有蛋白、核酸等杂质;荞麦蜂花粉多糖主要由阿拉伯糖(Ar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鼠李糖(Rha)、木糖(Xyl)、甘露糖(Man)组成,不同组分中各单糖百分含量比不同;WFPP-N、WFPP-1分子量测定分别为1.96×104、2.24×104 Da,WFPP-2中含有两个多糖组分其分子量分别为2.40×104、4.38×103 Da;红外光谱表明三种多糖组分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本文从荞麦蜂花粉多糖中分离得到的三种组分,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为今后研究荞麦蜂花粉多糖的功能活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健康促进作用的荞麦挂面得到了迅猛发展,从2017年到2019年5月,荞麦挂面产品数量从321个增加到2 300多个,数量增加了约6倍。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标准约束,使得荞麦粉添加量从0.5%到100%,均称为荞麦挂面,扰乱市场秩序。部分企业主动在产品标签上标注荞麦类型和添加量,旨在引导和规范市场。在分析我国荞麦挂面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借鉴日本荞麦挂面标准,探讨我国荞麦挂面标准制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9)
荞麦在生产中产量不高,使得很多农民对种植荞麦的热情不高,严重影响了荞麦的种植面积,文章就提高荞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邻二氮菲法测定羟基自由基清除率、邻苯三酚法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率、铁氰化钾法测定还原力,研究了荞麦七不同溶剂提取物中的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荞麦七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因黄酮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不同而不同,其中60%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黄酮类物质含量最多,抗氧化活性最强,提取物浓度与其抗氧化活性呈线性关系。该研究为荞麦七中抗氧化黄酮类物质的进一步分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