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37篇
综合类   37篇
化学工业   134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112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168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41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50篇
一般工业技术   67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9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分别采用滴漏法、浸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加压提取法制取咖啡原液,测定并比较各种提取方法制备的咖啡原液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感官品质和香气成分。不同提取方法对咖啡原液pH和色度影响较小;对咖啡原液可滴定酸值和总固形物含量影响较大,滴漏法制得的咖啡原液可滴定酸值最高,超声辅助提取法制得的咖啡原液的总固形物含量最高;加压提取法制得的咖啡原液的总酚含量、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显著(P<0.05)高于其他几种方法;不同提取方法对咖啡原液感官和香气成分影响较大,加压提取法制得的咖啡原液感官评分最高并且香气成分最为丰富。5种提取方法中加压提取法制得的咖啡原液活性成分高、抗氧化活性强且感官品质好,加压提取法更适合生产优质咖啡饮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清咽糖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6种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RRHD色谱柱(2.1 mm×150 mm, 1.8μm),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27 nm,柱温35℃。结果 6种成分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中6种成分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77%~104.37%,相对标准偏差为0.28%~1.86%。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和重现性,加样回收率实验符合要求,结果准确、稳定,适用于同时测定清咽糖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侯茂  杨浩  郑茜  游玲 《中国酿造》2020,39(11):199
以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咖啡为主要原料,添加蔗糖,以安琪酵母8型菌为发酵剂,酸奶感官品质评分和酸奶黏度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凝固型咖啡酸奶配方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咖啡酸奶的工艺与配方。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42 ℃条件下发酵6 h,脂肪含量3.4%,咖啡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6%,8菌型发酵剂添加量0.1%,发酵后在4 ℃条件下冷藏24 h,获得的发酵酸奶的感官品质评分为89分,黏度为5 640 mPa·s,产品组织状态均匀,口感细腻,略带有咖啡香味,感官评价最佳。最佳发酵条件下的酸度为88 °T,pH值为4.24,乳酸菌活菌数为1.25×108 CFU/mL,符合GB 19302—2010对酸奶品质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以龙牙百合为原材料,淮山、莲子、薏米、红枣为辅料,以原辅料比例、风机频率、进风温度和蠕动泵泵速为因素,产品得率和溶解率为指标,优化龙牙百合沸腾造粒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造粒工艺条件为原辅料质量比6∶1、进风温度70 ℃、蠕动泵泵速5 r/min、风机频率25 Hz,此条件下的百合粉产品溶解率为(73.61±1.84)%,得率为(79.65±1.21)%,较造粒前分别提高了36.96%,28.38%。方差分析表明,模型预测值与验证试验结果之间有较高的吻合度,表明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5.
以碘吸附值为评价指标,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浸渍比为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对磷酸活化法制备咖啡渣活性炭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温度条件下,活性炭对水溶液中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部扩散方程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咖啡渣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时间1 h、活化温度498℃、浸渍比1.72;在此条件下活性炭得率为30.4%,碘吸附值为(799±16)mg/g,比表面积为1 006 m2/g,孔容为0.779 cm3/g、微孔孔容为0.051 cm3/g、平均孔径为3.088 nm。较低pH值和较高温度能够促进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Langmuir等温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效果;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分3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慢速吸附阶段和吸附平衡阶段,10 min内可完成吸附总量的79%,36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咖啡渣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小粒咖啡果皮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提取工艺,并初步测定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理化性质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云南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pH为1.5,提取温度60 ℃,提取时间为100 min,在此条件下咖啡果皮果胶的得率为15.13%。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为67.71%,酯化度为70.07%,干燥失重10.17%,总灰分为22.75%,pH为2.61,酸不溶性灰分为1.57%,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标要求。小粒咖啡果皮果胶水解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8 g/L,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16 g/L,与山梨酸钾相比较弱;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4和8 g/L,和山梨酸钾相当。研究结果为咖啡果皮废料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咖啡渣、咖啡渣炭及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孔隙较丰富。文中总结了咖啡渣、咖啡渣炭和咖啡渣颗粒活性炭的制备、改性及固化方法,分析了其吸附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咖啡渣对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很好,经炭化可吸附部分抗生素,水热法还可去除磷;再经不同方法活化后吸附性能不同,经CO_2、微波等物理活化后可去除染料、As~(5+);经酸、碱、盐等化学活化后可去除部分毒性药物、COD、染料、Cr~(6+)和有机物,色度可完全去除,经物理+化学法对有机物和染料去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牛奶咖啡饮料是以咖啡提取液或速溶咖啡粉为主要原料,加入乳粉、白砂糖、稳定剂及其他辅料并经过有效杀菌后制作成的一种中性含乳咖啡饮料,其在货架期内很容易产生脂肪上浮、蛋白絮凝和沉淀,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因此,需要筛选添加合适的稳定剂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本实验利用快速稳定性分析仪LUMiFuge结合目测观察法、粒径分析法、离心沉淀率测定的方法,研究了磷酸盐、乳化剂和增稠剂对牛奶咖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稳定剂种类:磷酸盐选取六偏磷酸钠、乳化剂选取羟基化大豆磷脂、增稠剂选取MCC。  相似文献   
9.
对于起早贪黑的上班族来说,咖啡的存在可以说是"曾经用来消遣,现在用来保命"。在城市的各商圈中,星巴克、Luckin等咖啡店络绎不绝;在写字楼里,咖啡机几乎已成标配。有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消耗12000亿杯咖啡,与此同时,每年至少累计产出800万吨咖啡渣。咖啡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咖啡渣,约占咖啡干豆的2/3。大部分咖啡渣最终被填埋,并会排放约50.4亿公斤的二氧化碳,简直就是个隐形的二氧化碳"制造器",给环境造成了污染。  相似文献   
10.
王显敏 《上海染料》2020,48(2):19-20
介绍了通过初级颜料的润湿、研磨与分散、稳定处理技术,使助剂和树脂均匀地包裹在颜料表面,并通过特殊工艺制得水性和油性色浆粉,并赋予了很好的速溶性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