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5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77篇
化学工业   237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314篇
建筑科学   263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546篇
水利工程   20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82篇
冶金工业   18篇
自动化技术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高含量马铃薯全粉与小麦粉混合对面条加工及品质评价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超声波协同作用的调质马铃薯全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比例调质粉与小麦粉混合体系的稳态流变特性及蒸制熟面条的拉伸特性、质构特性及感官评价,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调质粉含量达到50%时,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表现最稳定,流动指数值较大,表明小麦粉中添加调质粉可降低流动阻力、有利于产品加工;超声波结合大豆分离蛋白对马铃薯全粉的调质处理在改善原马铃薯全粉的延展性、可塑性以及强度和筋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调质粉系列蒸制熟面条的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总体评价良好,咀嚼性低于小麦粉面条。证实经过调质处理的马铃薯全粉可适当提高与小麦粉的混合比例,有利于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以马铃薯加工原料为对象的自动化分选系统,实现设定标准下马铃薯自动识别。方法:构建分选系统的控制流程及分选算法,通过自动传送、机器视觉采集、吸压翻转自动化获取马铃薯2面的图像,采用图像复原算法消除运动模糊,设计面积比、长短径、凸起检测算法对马铃薯畸形、发芽、大小进行检测,基于颜色特征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对马铃薯绿皮、病斑、常色进行分类。结果: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马铃薯外观颜色绿皮、病斑、正常的分类,以误差分数为衡量预测模型准确性的度量,神经网络的预测分类平均准确率为96.2%。通过选取混合样本对分选系统进行测试,参照设定分选标准,分选系统对马铃薯识别正确率达到95.92%;单薯处理耗时3.76 s。系统运行稳定。结论:该方法用于马铃薯加工原料精量分选可行,能够满足薯制品加工生产线前端的分选需要。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花色苷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含量分布差异,探讨兼具代表性和经济性的科学取样方法。试验选取颜色不同的三个彩色马铃薯品种(系):黑金刚、品系21-1和剑川红作为试验材料,从块茎大小、薯块纵向、横向三个角度分析了马铃薯花色苷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同株采收的马铃薯,大、中、小薯间花色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程度受品种(系)因素影响;同一块茎中,花色苷含量沿横向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横向分布上薯皮中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薯肉。其中,剑川红薯皮中花色苷含量约是薯肉中的7倍,黑金刚薯皮中花色苷含量约是薯肉中的2.5倍,品系21-1薯皮中花色苷含量比薯肉中高1.5倍;在纵向分布上,花色苷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黑金刚与21-1的块茎顶部和脐部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中部,剑川红的块茎顶部花色苷显著高于中部和脐部;部分取样对整体的代表性方面:分别以块茎纵切后按取对角2份、随机取1份和取整薯三种方式取样,花色苷在三种取样方式下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通过纵切取少部分薯块样本即可满足对整体块茎花色苷含量水平的有效定量;样品打浆与样品研磨相比,显著降低了块茎花色苷的含量测定结果(P<0.05),不适用于研究分析。因此,纵切取对角的取样方式适用于马铃薯花色苷含量检测时块茎取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开发一种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马铃薯代餐粉,通过测定其品质进行配方优化。方法 本实验以含高抗性淀粉的马铃薯全粉为主要原料,复配大米粉及葡萄籽提取物等为配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并以GI值、感官总分、风味和分散液稳定性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研制的马铃薯代餐粉的最佳配方为含高抗性淀粉的马铃薯全粉45%,熟大米粉25%,芝麻粉5%,大豆分离蛋白13.5%,中链甘油三酸酯10 %,魔芋粉2 %,葡萄籽提取物0.125%,三氯蔗糖0.04 %。结论 此配方条件下制备出的代餐粉感官总分为77.5,GI值为45.94,为低GI食品,对稳定餐后血糖的有促进作用,且口感适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研究基于功能性薯类深加工思路,为开发低GI薯类产品研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植物乳杆菌发酵对马铃薯全粉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乳酸菌发酵对马铃薯全粉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善其应用性能,为马铃薯全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利用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并对发酵全粉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马铃薯颗粒形貌被破坏,表面出现了更多的裂纹和凹陷,发酵使马铃薯全粉结晶性提高,糊化温度升高,糊化焓增加,马铃薯全粉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下降,粒径减小,马铃薯全粉化学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经过植物乳杆菌发酵马铃薯全粉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改变,适度发酵的马铃薯全粉可以作为食品加工原料使用,有利于改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研究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制备马铃薯饮料的工艺。选取发酵过程中的菌体接种量、发酵温度、糖添加量和发酵时间作为影响因素,以感官评定分数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优化各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马铃薯乳酸饮料的影响顺序是:菌体接种量>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响应面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发酵温度42℃、蔗糖添加量4%和发酵时间12 h,在这种条件下制作的马铃薯饮料口感良好,甜度适中,风味最佳,色泽最好,感官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生姜提取液对延缓食品中营养成分损失的效果,考察提取剂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鲜切马铃薯中粗蛋白、淀粉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优化生姜提取液的最佳配制方案。结果表明:生姜提取液的最佳配制方案为料液比1∶15.0(g/mL)、提取剂浓度65%、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生姜提取液可最大程度减缓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损失,延缓淀粉含量减少,能够较好地保留鲜切马铃薯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8.
采用酸(柠檬酸)、碱(氢氧化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水解酶)3种方法从马铃薯渣中提取果胶多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多糖得率、单糖组成、酯化度、分子质量及分子链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马铃薯渣果胶多糖均以富含半乳糖侧链的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I(RG-I)结构为主。其中,碱提果胶多糖得率最高(23.1%),其次为酸提(11.7%)和酶提(6.0%)。3种果胶多糖甲酯化度均较低(0~7.5%),而乙酰化度较高,且酸提和酶提马铃薯渣果胶多糖的乙酰化度高于碱提(分别为13.6%,10.7%,6.6%)。分子质量分析结果表明,酶提果胶多糖的分子质量最高(1 706.3 ku),且分布最窄。通过Mark-Houwink-Sakurada方程判断:酶提果胶多糖的分子链形态较为聚集,接近球状构象;酸提果胶多糖介于球状和线团状构象之间;碱提果胶多糖分子链形态最为疏松,呈无规线团状构象。  相似文献   
9.
分析马铃薯粉条制作过程中各种可能的铝残留量引入因素,重点考虑(除人为添加含铝添加剂外)铝含量的基础水平,如马铃薯淀粉中铝本底值、制作过程所加水中铝含量、制作过程中接触铝制材料等引入的铝残留。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马铃薯淀粉天然本底铝含量20mg/kg,马铃薯粉条加工用水铝含量在0.015~0.405mg/kg,传统工艺中马铃薯淀粉所加钾明矾引入的铝残留量至少为285mg/kg,实际生产过程使用的含铝添加剂以不超过2.6g/kg为宜。  相似文献   
10.
冷冻取汁技术可降低紫色马铃薯压榨出汁的难度,以提高紫色马铃薯出汁率,减少紫色马铃薯营养品质的损失为目的,研究冷冻预处理条件对紫色马铃薯出汁率及品质指标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确定最佳冷冻处理参数为-10℃冷冻18 h,该处理条件下各指标含量分别为:出汁率52.89%,可溶性固形物6.40%,花青素358.38%,多酚和VC分别为1.46△OD/g和11.38 mg/10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