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20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4篇
轻工业   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一种新型的在线净化前处理装置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with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法测定香精香料中的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该前处理装置结合基质分散萃取和柱层析对样品进行萃取和净化,之后对样品进行浓缩并利用HPLC-MS/MS分析测定。HPLC-MS/MS方法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0.4 mL/min流速条件下梯度洗脱,采用C_(18)色谱柱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大气压正离子方式电离,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前处理方便且稳定性强,溶剂可回收,净化萃取浓缩为一体;目标物质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能在5 min内得到分离检测,在1.5~250μg/m 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各待测物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32~0.35μg/mL,在不同添加水平条件下,平均回收率为86%~96%,相对标准偏差在3.1%~3.6%之间。本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香精香料实际样品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9α-羟基雄烯二酮(9α-OH-AD)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甾体药物中间体,是合成多种皮质类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本研究通过在产雄甾-4-烯-3,17-二酮(AD)的菌株Mycobacterium sp.TFZ中表达3-甾酮-9α-羟基化酶(KSH)基因kshA和kshB,获得了一株可直接转化植物甾醇生产9α-OH-AD的工程菌株Mycobacterium sp.TFZ3215,然后以9α-OH-AD产量为评价指标,对油水两相转化体系中添加乳化剂吐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Mycobacterium sp.TFZ相比,工程菌Mycobacterium sp. TFZ3215发酵液中9α-OH-AD的含量由1.7%提高到94.7%,AD的含量由80.1%减少到3.4%。进一步通过在油水两相发酵体系中添加2 g/L的吐温-80后,9α-OH-AD的产量由1.69 g/L增加到7.53 g/L,提高了3.4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产9α-OH-AD的工程菌株,并对油水两相发酵体系进行了优化,9α-OH-AD的产量达到7.53 g/L,具有极好的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134-135
目的:探讨给予眩晕症患者尼麦角林、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药组(n=47)和联合组(n=47)。单药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注射液+尼麦角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TCD参数、眩晕评分改善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左、右VA血流速度及BA血流速度均获得明显改善,且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眩晕程度评分有明显提高,且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患者主要症状(眩晕、前庭功能受损、植物神经症状、耳蜗综合征)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显著高于单药组的78.72%(X~2=8.392,P<0.05)。联合组、单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为6.38%、4.26%,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1,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尼麦角林联合治疗眩晕症患者效果显著,可使患者TCD参数获得更大程度的改善,加快患者症状缓解速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潘虹余  郭丽琼  林俊芳 《食品科学》2019,40(23):334-340
麦角硫因是一种稀有的天然氨基酸类强抗氧化剂,由放线菌、蓝细菌、部分真菌(例如链霉菌、分枝杆菌等)和蘑菇等微生物合成。动物(包括人类)和植物自身不能在体内合成麦角硫因,植物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微生物合成的麦角硫因,而动物可从食物中吸收和积累麦角硫因。人体通过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型从食物中吸收麦角硫因,其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细胞和组织中。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麦角硫因的合成、自然界中的分布、化学性质、生理功能和其作为抗氧化剂的特性。尽管研究证明麦角硫因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和细胞保护作用,但对其在体内的生理功能研究仍有限。本文旨在综述麦角硫因的独特性质、生物合成以及预防疾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3-甾酮-△^1-脱氢酶是甾体母核降解的关键酶。能催化3-甾酮化合物在C1.2位处脱氢,提高原有底物的生物活性。利用表达载体pET-30a,实现了简单节杆菌3-甾酮-△^-脱氢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高效表达。利用SDS-PAGE分别对超声破碎后的上清和沉淀进行分析.并用分光先度法检测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表达出的蛋白主要以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利用Ni离子螯合层析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复性后的酶活比简单节杆菌提高了近10倍。  相似文献   
6.
好氧颗粒污泥等温吸附甾体雌激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好氧颗粒污泥对甾体雌激素E1、E2、EE2的吸附作用,通过摇瓶试验考察了吸附平衡时间及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过程,对该过程进行了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拟合分析,并采用SEM观察好氧颗粒污泥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吸附40min后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20℃时,E1、E2、EE2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0.98、58.82、82.64μg/g;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其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0.99和0.92~0.99;吸附后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及内部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3-甾酮-Δ1-脱氢酶是甾体母核降解的关键酶,能催化3-甾酮化合物在C1,2位处脱氢,提高原有底物的生物活性。利用表达载体pET-30a,实现了简单节杆菌3-甾酮-Δ1-脱氢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高效表达。利用SDS-PAGE分别对超声破碎后的上清和沉淀进行分析,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表达出的蛋白主要以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利用Ni离子螯合层析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复性后的酶活比简单节杆菌提高了近10倍。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侧耳属蘑菇(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的麦角硫因合成酶基因Egt 1进行挖掘,对其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并构建酿酒酵母表达载体,在酿酒酵母EC 1118中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侧耳属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麦角硫因合成基因PoEgt 1、PeEgt 1和PtEgt 1,三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0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93%,联合菌体破碎法并通过体外酶促反应后检测到麦角硫因,产量为(2.5±0.08)mg/L,证明了该基因具有单基因合成麦角硫因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蘑菇中含有麦角硫因等天然抗氧化物质,选取金针菇作为原料,利用醇提取法获得富含麦角硫因的金针菇提取物,将其添加到猪肉糜中(6 g/kg),冷冻贮藏12周后,通过测定脂肪氧化、蛋白质氧化、核苷酸和感官评价等指标来评价金针菇提取物对冷冻肉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针菇提取物的麦角硫因含量为15.29 mg/g。在冷冻贮藏的第0、1、4、8和12周,添加金针菇提取物显著降低了肉糜的pH(P<0.05);显著减缓了猪肉糜的脂肪氧化和蛋白氧化(P<0.05);显著提高了冷冻肉糜的IMP和AMP含量(P<0.05),表明添加金针菇提取物可以抑制氧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鲜味物质的含量,并抑制苦味物质的生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金针菇提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冷冻肉糜的风味、滋味、嫩度及整体可接受性。以上结果表明,添加富含麦角硫因的金针菇提取物可以有效延缓猪肉糜冷冻过程中的氧化变质,增强猪肉糜的鲜味,提高猪肉糜的感官品质。因此,它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肉类保藏。  相似文献   
10.
雀稗麦角菌产麦角碱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雀稗麦角菌产麦角碱发酵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雀稗麦角菌产碱的主要因素为色氨酸,其次是琥珀酸胺,进一步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的浓度与产碱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较为理想的发酵条件,即:色氨酸0.1%、甘露醇10%、琥珀酸胺4%、MgSO4·7H2O 0.025%,用氨水调pH 5.2,于24-26℃,使用二级种子摇瓶发酵培养,经11-13 d培养,平均产碱率为58.6 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