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6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连云港近海的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毛壳霉属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G2,发酵后从其菌丝体中分离得到白色固体,经核磁共振谱及质谱分析,确定该化合物为麦角甾醇,并对其产麦角甾醇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培养条件为GPY培养基、初始pH为8、培养时间11天时麦角甾醇含量最高为8.36 mg/g干菌。  相似文献   
2.
精酿啤酒麦汁浓度高、酒精度高、浓烈香郁,越来越受到啤酒爱好者的青睐,是我国啤酒酿造的新兴重要领域。但是较高浓度的乙醇对酵母的胁迫危害已经成为制约精酿啤酒高酒精度发酵的瓶颈。该文阐述了国内外精酿啤酒发展现状,指出了精酿啤酒的乙醇胁迫问题。结合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机理研究进展从乙醇耐受菌株选育,发酵过程中增加海藻糖浓度、提高麦角甾醇含量、添加氮源4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精酿啤酒乙醇胁迫问题的对策,为精酿啤酒的高酒精度酿造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新颖杀菌剂硅氟唑(simeconazol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化成 《世界农药》2004,26(3):47-48
硅氟唑系日本三共公司(现为三共Agro公司)于1991年开发的含硅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1996年获得登记,1998年最早报道。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种新型的在线净化前处理装置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with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法测定香精香料中的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该前处理装置结合基质分散萃取和柱层析对样品进行萃取和净化,之后对样品进行浓缩并利用HPLC-MS/MS分析测定。HPLC-MS/MS方法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0.4?mL/min流速条件下梯度洗脱,采用C18色谱柱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大气压正离子方式电离,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前处理方便且稳定性强,溶剂可回收,净化萃取浓缩为一体;目标物质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能在5?min内得到分离检测,在1.5~250?μg/m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各待测物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32~0.35?μg/mL,在不同添加水平条件下,平均回收率为86%~96%,相对标准偏差在3.1%~3.6%之间。本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香精香料实际样品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中甾醇物质抗炎活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抗炎作用药物的研究愈加深入。食用菌分布广泛,次级代谢产物丰富,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生理活性,从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文章对食用菌中具有抗炎活性的甾醇类物质的提取、测定、分离纯化及其抗炎作用的研究方法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整理,以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麦角甾醇的溶解性,通过化学法在常温条件下制备硫辛酸麦角甾醇酯,并研究硫辛酸麦角甾醇酯在油中的抗氧化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DMAP/EDC/Et_3N为催化剂,麦角甾醇浓度80 mmol/L,硫辛酸:麦角甾醇:DMAP:EDC:Et_3N摩尔比2. 0:1. 0:0. 2:1. 2:1. 5,溶剂二氯甲烷,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0h;该条件下最终酯化率可达到91%以上。麦角甾醇硫辛酯在油中的溶解度约为麦角甾醇的2倍,抗氧化效果约为麦角甾醇的1. 5倍。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基于烟叶麦角甾醇含量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初烤烟叶霉变预警模型,以2015年和2016年云南5个地区2个等级(B2F和C3F)初烤烟叶为研究对象,调节烟叶含水率为18%,在28℃,RH 80%条件下以30天为实验周期,进行烟叶霉变实验。每3天取一次样,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并检测样品麦角甾醇含量。建立第0d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主成分监测模型并提取Hotelling T2统计量,预测第3天至30天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的Hotelling T2统计量,对比分析肉眼观察和近红外类模型对烟叶霉变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烟叶霉变过程中,麦角甾醇含量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当肉眼可见时,麦角甾醇含量较初始值增加4.66~23.38倍;2)基于上述监测模型,13个霉变烟叶样品中,提前预警天数为6天的样品2个,提前预警天数3天的样品7个,当天预警的样品4个,7个未发生霉变烟叶在30天的监测周期内均未出现预警,预测准确率10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方便快速地实现对初烤烟叶霉变的预警,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法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麦角甾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能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通过考察猝灭过程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初步推断麦角甾醇与BSA的结合是自发的熵增过程,驱动力主要为疏水相互作用。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麦角甾醇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麦角甾醇与BSA相结合,主要的作用力类型为疏水相互作用;并获得了麦角甾醇在BSA中的作用位点,麦角甾醇处在一个疏水性的结合口袋中,结合稳定性强。荧光光谱的实验结果与分子对接的理论结果总体上一致,说明结合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BSA可以携带和运输麦角甾醇,同时从分子对接中获得了麦角甾醇在BSA中详细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珊瑚菌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珊瑚菌为原料,采用GC-MS分析了该菌石油醚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部位主要含有的可能性物质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通过柱层析分离到的两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技术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该结果为珊瑚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