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7篇
化学工业   37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9篇
建筑科学   15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88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6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广西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水平和污染程度进行监测评价。2016—2017年对广西14个地级市共抽检监测食用植物油3 821份,按照 GB/T 5009 检测酸价、过氧化值、浸出油溶剂残留、黄曲霉毒素B1、总砷、铅和苯并(a)芘,并依据 GB 2716—2005对食用油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抽检食用植物油总合格率为 92.04%;2016、2017年食用植物油合格率分别为96.70%和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种类看,玉米油、芝麻油和其他食用植物油合格率分别为100%、93.75%和99.61%。花生油合格率最低,为87.83%,黄曲霉毒素B1超标是花生油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检出率为8.85%。从包装看,预包装食用植物油的合格率(99.70%)明显高于散装(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环节的合格率最低,为88.01%。广西玉米油、芝麻油和其他食用植物油相对而言抽检合格率较高,花生油合格率较低,应加强花生油的抽检监测和监督管理,通过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积极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持续深化小油坊专项治理,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逐步推进广西食用植物油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贵阳秋季栽培的2个米苦荞(F.tataricum,贵米苦荞18-1号和贵黑米苦荞12号)、2个多苦荞(F.tatari-cymosum,贵多苦荞003C和贵多苦荞60)、2个甜荞(F.esculentum,贵红花甜荞2号和1412-1)、2个常规苦荞(F.tataricum,定苦荞1号和六苦2017)为材料。对其成熟期种子果壳和籽粒进行了黄曲霉分离鉴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有品种果壳和籽粒中分离出的黄曲霉菌株进行AFB1、AFB2、AFG1和AFG2毒素的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品种果壳中均没有分离出黄曲霉菌落;4类荞麦籽粒中仅米苦荞分离出了黄曲霉菌落,共分离出4株黄曲霉菌株。其中贵米苦荞18-1号黄曲霉带菌率为1.56%,贵黑米苦荞12号黄曲霉带菌率为0.78%。分离菌株形态学和ITS序列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已知黄曲霉菌序列完全一致。毒素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产毒素差异显著,所有品种籽粒中只有米苦荞中检出4种毒素,贵米苦荞18-1号产AFB1最高为(5.861±0.055) μg/kg、AFB2最少为(1.605±0.052) μg/kg,贵黑米苦荞12号产AFB1最高为(14.475±0.533) μg/kg、AFG2最少为(3.393±0.151) μg/kg;籽粒产毒量远大于分离菌株产毒量;各分离出菌株之间产毒素能力差异显著,最大产AFT为(11.102±0.095) μg/kg、最小产AFT为(1.794±0.024) μg/kg。上述结果显示供试米苦荞籽粒带菌来源可能是由于果壳开裂籽粒外露后部分籽粒被直接侵染所致。所得结果可为米苦荞中黄曲霉抗性育种研究及荞麦种子的保存、运输、储藏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云南省部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膳食暴露风险。方法结合2012~2017年云南省部分地区市售大米及其制品、玉米及其制品等6类主要食品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数据,以及本省营养监测消费量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对云南省居民AFB1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云南省全人群来源于6类食品的AFB1暴露量为1.02×10-3μg/kgbw,其中来源于大米的AFB1暴露量最高,占总暴露量的50.98%,其次是玉米及其制品,占18.63%。总暴露量为大城市贫困农村中小城市一般农村;云南省居民AFB1膳食暴露量对肝癌发病率的贡献为0.040/10万人;各地区居民暴露边界比(margin of exposure, MOE)值介于144.07~180.85之间。结论云南省AFB1污染状况相对良好,仍需持续关注; 6类食物中大米、玉米是云南省AFB1的主要暴露来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柄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C)污染情况,采集自我国大陆地区1137份的食品样品以及室温储存1-2年的米份样品315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分析其中AFB1和STC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食品中AFB1检出率范围为0%-40%,谷物类和谷物基加工品检出率分别为0.2%和7.8%;坚果检出率为8.7%,其中有两份样品中AFB1含量超标,啤酒中AFB1的检出率为0%。STC检出率为12.9%,平均含量为0.39 μg/kg,谷物类、谷物基加工品、坚果和啤酒中检出率分别为2.6%,28.3%,4.3%和0%。相比于所采集的超市和农贸市场样品,室温储存1-2年的米粉样品中AFB1和STC的阳性率均较高,分别为4.4%和84.8%,平均含量为0.84和2.38 μg/kg。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我国8省738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4种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 首先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快速筛检市售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再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对阳性样品中4种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进一步确证。结果 食用植物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含量范围在0.06~221.00 μg/kg之间,平均为19.30 μg/kg。4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以AFB1为主,其检出率为17.21%(127/738),平均含量为16.20 μg/kg。其次是AFB2、AFG1和AFG2。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重,AFB1超标率为11.57%(25/216)。来自广西的植物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重,AFB1超标率达19.23%(20/104)。此外,散装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含量高于定型包装样品。95.45%(126/132)的阳性样品检出2种或2种以上的黄曲霉毒素。结论 我国食用植物油存在黄曲霉毒素协同污染现象,并以AFB1为主。花生油、来自广西的植物油样品以及散装食用植物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高,需重点监测并加以监管。  相似文献   
6.
谭悦  阚建全  陈光静  徐瑶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3):233-243
采集了59份重庆生产酱油、豆豉、腐乳和豆瓣酱4大类发酵豆制品,检测其理化指标和可能存在的6种风险因子,包括蛋白质降解物挥发性盐基氮、硫化氢和生物胺、防腐剂苯甲酸和丙酸及微生物代谢毒素黄曲霉毒素。结果表明,各类样品的pH值及总酸含量均在正常范围;腐乳及包装酱油样品所含氨基酸态氮含量均满足国家标准;各类生物胺普遍存在于发酵豆制品中,不同类型的样品中所含生物胺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主要含有酪胺和腐胺。腐乳中生物胺总量最高;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较高,可能对样品安全性有影响;硫化氢含量较少,暂不影响食品的可食性;总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安全性良好。苯甲酸和丙酸普遍存在于各类发酵豆制品中,个别样品中苯甲酸和丙酸含量远高于国家的限量标准,问题较为突出。有必要追踪发酵豆制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风险因子的变化及产生规律,提出有效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铁皮石斛中黄曲霉毒素B_1(afatoxin B_1, AFB_1)的分析方法,并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云南铁皮石斛中AFB_1的结果差异性。方法用甲醇+水溶液(50+50, V/V)提取石斛中AFB_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云南铁皮石斛(铁皮枫斗)中AFB_1,进行准确性、精密度和回收率等方法学实验,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ELISA法在测定范围内AFB_1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值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34.798X+18.134,相关系数r~2为0.9967;添加1.0、4.0、10.0μg/kg3个浓度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3%~94.7%,相对标准偏差为2.57%~4.88%。2种方法的结果符合率为93.2%~117%,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结论 ELISA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特异性好等优点,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中AFB_1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强致癌、致畸的真菌毒素,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及其粮油食品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幵造成了我国粮油产品出口贸易的巨大损失。传统的化学、物理黄曲霉毒素消减技术可能存在无法觃模化应用、破坏营养成分和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难以在粮油产品加工过程中应用。因此,开展绿色、高效、稳定且大范围实用的新型黄曲霉毒素消减技术倍受广大研究学者关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収展,通过表面改性、增大比表面积等手段设计和研制选择性吸附黄曲霉毒素的纳米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作为粮油产品加工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光辐照技术在安全剂量、降解机制及对营养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迚展;生物脱毒具有高选择性、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其研究也受到了研究学者的青睐。本研究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上述3个方面的黄曲霉毒素消减新技术,幵展望了今后収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花生油因能提供独特的风味和多种营养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其潜在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顾虑。本文主要评述花生原料和花生油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塑化剂等危害物质,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报道针对花生油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综述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花生油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广东居民通过小作坊花生油对黄曲霉毒素B_1的膳食暴露及其产生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采用点评估模型对广东不同年龄人群通过花生油对黄曲霉毒素B_1的膳食暴露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方法对黄曲霉毒素B_1引发的肝癌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广东地区小作坊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超标率11. 8%,检出率56. 9%;各年龄组高消费水平暴露量规律为7~14岁 15~50岁 50岁以上 2~6岁,15~50岁、50岁以上、2~6岁3个年龄段女性高消费水平暴露量大于男性;高消费人群由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膳食暴露引发肝癌的风险为7~14岁男性少年儿童危险度最大,高消费水平肝癌贡献率最高,达28. 9%。高消费人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引发肝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应对全省小作坊花生油黄曲霉毒素污染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