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3篇
  免费   578篇
  国内免费   194篇
电工技术   133篇
综合类   983篇
化学工业   4149篇
金属工艺   66篇
机械仪表   105篇
建筑科学   2579篇
矿业工程   163篇
能源动力   463篇
轻工业   851篇
水利工程   762篇
石油天然气   438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7篇
冶金工业   401篇
原子能技术   13篇
自动化技术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872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822篇
  2011年   794篇
  2010年   766篇
  2009年   707篇
  2008年   645篇
  2007年   601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298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剩余污泥分别在300、350、400℃下热处理制备了生物炭S300、S350、S400,对其进行了物性表征,并分析了对实际印染废水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污泥发生了炭化反应,污泥网络结构逐渐被破坏,生物炭表面呈现粗糙不平且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其比表面积与孔容积逐渐增大,S400的比表面积达到157.4 m2/g。在28℃,投加量为1 g/L,吸附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S400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率为75%,COD去除率为45%,出水COD为36.4 mg/L,达到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生物炭对印染废水的准2级吸附动力学拟合度更高,其吸附行为更符合准2级吸附动力学,并均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给水排水》2020,(7):I0005-I0015
为贯彻落实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酝酿多年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颁布。该计划强调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的一体化管理,预计到2020年中国水处理投资可超2万亿元。随着水行业企业迎来发展黄金时代,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一届)也将进入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剩余污泥中添加花生壳粉,进行热解制备生物炭,用于偶氮染料的吸附。考察了投加量和pH对直接黄R和直接橙S的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直接黄R和直接橙S的适宜投加量分别为10 g/L和6.4 g/L,pH5的酸性条件有利于吸附的进行,pH=3.7时,直接黄R的脱色率81%,直接橙S的脱色率89%。污泥生物炭对直接黄R和直接橙S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传质阻力是吸附过程的主要限速步骤,但不是唯一的限速步骤。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近30年来中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研究的发展现状,理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源,检索得到在1992—2019年刊发的9 318篇相关论文,采用可视化计量软件CiteSpace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绘制出可视化图谱。通过CiteSpace得到中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国内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国内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研究时区前沿图谱、强突现词图表。中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年度发文数量整体呈增长势态:研究机构以大学为主,各机构间合作较为紧密并初具规模;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研究方向逐步由环境治理向污泥资源化转变。碳源、水解酸化、污泥厌氧消化、高通量测序法、微生物群落结构、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堆肥等方向可能会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以煤泥水COD、SS、动电位、污泥比阻为切入点,分析了煤泥水的特点及难以絮凝沉降的原因,并研究了PAM-粉煤灰体系在混凝沉降作用中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AM-粉煤灰法在最优条件下,清水分离率47%、沉降速度0.357 mm/s;上清液:pH=7.35,SS=55.57 mg/L,COD=37.72 mg/L;污泥比阻为0.062×10^15 m/kg,满足煤泥水循环标准。  相似文献   
7.
8.
9.
10.
王彦  左宁  姜媛媛  陈芳媛 《化工进展》2020,39(4):1539-1549
污泥生物炭中氮硫元素含量高,其氮硫行为和环境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富碳生物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为和功效,而对氮硫元素的作用关注不够。本文从原始污泥基本性质到其热解过程,再到生物炭的老化,逐步对污泥生物炭整个生命周期内氮硫的行为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应注重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生物炭中氮硫元素固定、释放及与之关联的环境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表明,污泥中氮元素含量普遍高于硫元素,且热解过程中氮比硫更容易转移至气相产物。氮硫元素随热解温度的增加,在三相产物中的分配都是炭中持续减少,油中先增后减,气中一直增加。高温(>800℃)条件下,气相中的氮含量高于固相,而硫元素则仍然主要存在于固相中。污泥生物炭老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污泥生物炭氮硫元素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及其温室效应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