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8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121篇
电工技术   69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17篇
化学工业   2267篇
金属工艺   189篇
机械仪表   82篇
建筑科学   283篇
矿业工程   260篇
能源动力   184篇
轻工业   2438篇
水利工程   122篇
石油天然气   395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9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00篇
冶金工业   447篇
原子能技术   77篇
自动化技术   5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641篇
  2011年   585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骊竹  张威力  彭汉忠  吴胜利 《钢铁》2022,57(6):159-166
 活性焦的热解析参数对再生活性焦的脱硫脱硝性能和机械强度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解析参数对活性焦再生过程和再生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热解析试验探究活性焦硫残余比例、CO2和CO生成量及再生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随解析温度和解析时间的变化规律,继而明确适宜的活性焦热解析参数。结果表明,活性焦升温解析过程中,脱硫产物在317 ℃左右迅速分解,随后分解速率下降;在进入恒温解析阶段后脱硫产物分解速率先快速下降,而后进入缓慢解析状态。硫残余比例随恒温解析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530 ℃下解析3 h可使脱硫产物完全解析;解析温度高于430 ℃后,活性焦表面的酚基、醌基、内酯基等含氧官能团分解量明显增加,并随恒温解析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分解所生成的CO和CO2也随之大幅增加,这将使活性焦的孔隙结构进一步发展,继而不利于活性焦机械强度的保持;解析温度低于530 ℃时,硫残余比例随解析温度的升高而持续降低,使再生活性焦的脱硫脱硝性能持续提高;解析温度高于530 ℃后,含氧官能团分解量随解析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这将有利于提高活性焦表面SO2氧化反应速率,继而使再生活性焦的脱硫性能持续升高,但酚基、内酯基等酸性含氧官能团的分解使再生活性焦对NH3的吸附性能降低,进而使其脱硝性能降低。在兼顾再生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机械强度和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因素时,430 ℃恒温解析3 h是相对较优的解析参数。在此解析条件下,再生活性焦的硫残余比例仅为1.8%,含氧官能团尚未发生大量分解,脱硫脱硝性能相对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2.
镎的高生物毒性和长半衰期(t1/2=2.14×106 a)以及在环境中易迁移的性质,使之成为环境放射性污染普查及核设施监测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核素之一。本文利用酸式消解法实现了百克量级花岗岩的全溶解。以自制的DMDODGA/CMG20树脂作为分离材料,利用其对氢氟酸中镎的吸附特性,建立了大体积溶解液中痕量镎的富集-分离流程。同时采用Dowex 1×4阴离子交换树脂进一步实现了对镎的浓缩和纯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百克量级花岗岩的分离流程,并对流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花岗岩溶解液澄清、无残渣,分离流程对镎的回收率为87.6%,对岩石基体元素和铀的去污因子均大于1.0×105。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铜电解液绿色净化新技术实现了净化电解液中铜与杂质砷、锑、铋的定向分离,解决了脱杂过程产生砷化氢和酸雾有毒有害气及物料重复冶炼等问题,砷有效开路,无有害气体产生,实现了清洁绿色生产。替代了原工业生产阴极铜电解液电脱铜诱导净化除杂工艺,所需脱除的铜全部富集并直接生产A级阴极铜产品,电耗降低55%,实现传统冶炼向绿色清洁冶炼转型。  相似文献   
4.
林欣 《铜业工程》2022,(6):92-94
分析了某铜业公司电解厂过滤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采取了对压滤机和净化过滤机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解决措施。改造后,阳极泥含铜率从22.3%下降至15.8%,阳极泥含水率由35.2%下降至21.5%,阴极铜优品率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白藜芦醇是一种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但熔点高、不溶于水,且脂溶性较差,限制了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酯化改性不仅降低了白藜芦醇的熔点,提高了其脂溶性与生物利用度,还使其在健康方面的功效作用优于未改性白藜芦醇。为此,本文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白藜芦醇性质、酯化改性方法、分离纯化技术及表征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许晓燕  彭珍  熊世进  肖沐岩  黄涛  熊涛 《食品科学》2022,43(16):209-216
从自然发酵泡菜中筛选到1 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经16S rDNA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其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并命名为NCU036018。NCU036018发酵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对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蛋白酶K、α-糜蛋白酶敏感,而对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以及过氧化氢酶不敏感,在pH 2.0~10.0、温度50~100 ℃的范围内分别保留了70%和90%以上的抑菌活性。随后通过硫酸铵盐析、超滤、阳离子交换层析对发酵上清液抑菌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将得到的细菌素命名为乳球菌素036018,其分子质量在14.4~20 kDa之间,最小抑菌浓度为0.50 mg/mL。乳球菌素036018能有效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率,损坏细胞表面形态、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抑制甚至杀死细胞。将乳球菌素036018添加至牛奶中,发现其具有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效果,具有良好的食品防腐保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美味牛肝菌色素进行大孔树脂纯化并研究其抗氧化性。方法: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考察了树脂类型、上样浓度、pH、上样流速、乙醇体积分数及洗脱流速对美味牛肝菌色素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并采用红外光谱及DPPH·、ABTS+·及·OH清除能力研究纯化后色素的特征结构和抗氧化性。结果:AB-8大孔树脂纯化美味牛肝菌色素效果最好,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样液质量浓度1.5 mg/mL、pH 2.0、上样流速3.0 mL/min、乙醇体积分数70%、解吸流速2.0 mL/min,该条件下,美味牛肝菌色素的纯化效率是269%。纯化后美味牛肝菌色素清除DPPH·、ABTS+·及·OH的IC50值分别达到(0.081±0.001),(0.017±0.011),(0.119±0.001)mg/mL,其中清除·OH能力超过维生素C。结论:AB-8大孔树脂适用于美味牛肝菌色素的分离纯化,纯化后色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真姬菇发酵藜麦,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物中多糖的提取条件,并将提取的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分别测定多糖纯化前后的抗氧化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酶解辅助提取法较优,多糖提取量为(207.67±2.52)mg/g。对提取到的多糖分离纯化后得到4种多糖组分。未纯化多糖(unpurified polysaccharide,UP)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其他组分显著,最高清除率达到28.95%与43.36%;中性多糖(neutral polysaccharide,NP)对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最为明显,最高值达到了51.22%。酸性多糖-0.1(acid polysaccharide-0.1,AP-0.1)对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α-淀粉酶的抑制效果最强,最高抑制率为60.22%;酸性多糖-0.5(acid polysaccharide-0.5,AP-0.5)对猪胰腺来源的α-淀粉酶抑制能力较显著,最高抑制率为50.36%。结果表明真姬菇与藜麦发酵产物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为其在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方向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ethod combining Pinch Methodology and waste hydrogen recovery, aiming to minimise fresh hydrogen consumption and waste hydrogen discharge. The method of multiple-level resource Pinch Analysis is extended to the level of Total Site Hydrogen Integration by considering fresh hydrogen sources with various quality. Waste hydrogen after Total Site Integration is further regenerated.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economy of the various purification approaches are considered, demonstrated with a case study of a refinery hydrogen network in a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esh hydrogen usage and waste hydrogen discharge could be reduced by 21.3% and 67.6%. The hydrogen recovery ratio is 95.2%. It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and a short payback period for Total Site Hydrogen Integration with waste hydrogen purific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facilitates the reuse of waste hydrogen before the purification process that incurs an additional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In line with the 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s, hydrogen resource is retained in the system as long as possible before discharge.  相似文献   
10.
A novel heterostructure of g-C3N4/ZnO/Bi4O5Br2 (ZB-3) was designed, and used in the microbial coupled photocatalytic fuel cell (MPFC).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electr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pollutant degradation using this double Z-scheme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 The current–time (It) curv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ZB-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ZnO, ZnO/Bi4O5Br2 (ZB-1), g-C3N4/ZnO (ZB-2).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indicated ZB-3 possessed the minimum charge-transfer resistance. This MPFC for degrading rhodamine B (RhB) and tetracycline (TC)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se materials. Even in the dark condition, MPFC with g-C3N4/ZnO/Bi4O5Br2 demonstrated 93% and 82% degradation efficiency for RhB and TC,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electron transport mechanism of the MPFC and ZB-3 were proposed. It paves the approach for more efficient pollutant degradation via MFC photocat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