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4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电工技术   50篇
综合类   798篇
化学工业   2358篇
金属工艺   41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1653篇
矿业工程   136篇
能源动力   400篇
轻工业   329篇
水利工程   177篇
石油天然气   27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5篇
冶金工业   312篇
原子能技术   27篇
自动化技术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disintegration of waste active sludge was investigated by photo‐Fenton processes. A batch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parameters, such as Fe2+ and Fe0 ions and H2O2, governing the activated sludge integration by the photo‐Fenton process.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the concentration of 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SCOD) with the classical Fenton process (CFP) increased very rapidly in the first five minutes due to the sufficient presence of reaction components in the medium, and then the rate of increase declined. In the modified Fenton process (FTP), the SCOD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more slowly as metallic iron powder must first be dissolved. The photo‐Fenton process proved to be a feasible and efficient process for the disintegration of waste sludge.  相似文献   
2.
污泥脱水、输送及储存系统是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宁某项目为例,介绍了污泥脱水工艺、进泥设备、加药系统及泥水分离阀的设计及优化建议;介绍了污泥输送螺旋、缓存料斗及料位检测的工程应用特点,提出一体化破拱装置,详述污泥输送泵及其故障处理方式;介绍了污泥储存系统的管道、入料口的设计要点,滑架破拱装置的设计优化及其液压系统热平衡分析等。该项目投入运营后,脱水污泥含水率降至80%,污泥的日输送量达到66.85 m3/d,污泥储存系统储存量达到200 m3,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生产。最后对该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某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污泥干化系统、焚烧及余热利用系统和烟气处理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和现场测定数据,确定了运行期间污泥干化焚烧系统中主要的能量损失点,包括干化载气洗涤水热损失、干化机散热损失、焚烧炉及余热利用系统散热损失、烟气洗涤水热损失等。针对系统主要的能量损失点,提出了针对全过程的节能降耗方案。即,首先通过运行参数调节来提高干化机和焚烧及余热利用系统效率从而减少散热损失,再通过余热利用干化载气以及洗涤塔前烟气,从而减少载气洗涤排污热损失和烟气洗涤水热损失。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运行模式的改变对好氧颗粒污泥优势丝状菌种类,以及对污泥特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出现大量外伸型丝状菌Type 021N,但并未阻碍污泥的颗粒化,且随着絮体污泥颗粒化进程的推进,其对污泥沉降性的影响也在逐步减小,最终得到平均粒径为0.75 mm、污泥容积指数为43 mL/g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而将成熟颗粒污泥接种至连续流反应器中时,颗粒污泥开始解体,污泥特性开始恶化,同时优势丝状菌演替为另一种外伸型丝状菌Sphaerotilus Natans。分析认为,外伸型丝状菌会影响污泥在生物区与沉淀池间的循环周期及其在沉淀池的实际停留时间,是颗粒污泥解体的主要原因,而该影响在SBR运行模式下较小,在连续流态下较大。  相似文献   
5.
市政污泥的大量堆积或填埋会破坏局部生态环境,而焚烧可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但污泥炉渣中的重金属难以有效固定。为有效固定污泥炉渣中的重金属,资源化利用污泥焚烧炉渣制备低成本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提出市政污泥焚烧炉渣作为骨架材料,硝酸钠为相变储热材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了5种不同质量比的污泥焚烧炉渣基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并对其传热储热性能、微观形貌、抗压性能以及化学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00~400℃范围内,焚烧炉渣与硝酸钠质量比为5∶5(样品SS3)时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具有最佳的传热储热性能和良好的高温热稳定性,可实现对重金属的有效固定;炉渣组分与硝酸钠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样品SS3的储热密度高达409.25 J/g,热导率最高达0.955 W/(m·K),抗压强度为139.65 MPa。经历5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样品SS3仍然具有良好的传热储热性能,表明污泥焚烧炉渣适合作为制备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骨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陆瑶  杨洁  邵智娟 《水处理技术》2022,(2):134-137+143
在柱状序批式反应器内调查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印染废水的可行性,并考察进水有机负荷率(OLR)对颗粒污泥形成规律及COD、氨氮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OLR由1.0 kg/(m3·d)升高至7.0 kg/(m3·d)时,颗粒污泥质量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当进水OLR为5.0 kg/(m3·d)时,颗粒污泥系统沉降性最好,污泥沉降指数(SVI30)仅为52.6m L/g。此外,进水OLR影响颗粒污泥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及组分。当进水OLR为5.0 kg/(m3·d)时,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分布于0.9~1.2 mm,且占比38.5%,EPS的含量升高至81.3 mg/g,显著高于其他进水OLR组别。进水OLR变化主要影响EPS内蛋白质(PN)含量变化,而对多糖(PS)含量变化影响较小。进水OLR能影响颗粒污泥处理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当进水OLR为5.0 kg/(m3·d)时,COD和氨氮去除率最高,且分别为79.5%和85.6%,而进水OLR对浊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波协同臭氧工艺进行剩余污泥溶胞减量,考察了工艺条件对污泥减量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处理过程中污泥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和臭氧同时作用工艺,在超声波频率为20 kHz,声能密度为0.5 W/mL,臭氧投加速率为100 mg/min,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最佳条件下,污泥减量率达到40.11%,并且污泥粒径由处理前的29.76 μm降至处理后的10.01 μm,沉降比由0.93降至0.11,溶解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质量浓度依次由45,8,0.20 mg/L上升至1 242,129,12.41 mg/L,挥发性悬浮固体物与总悬浮固体物质量浓度比则由0.79降至0.63。  相似文献   
8.
赵泽坤  李素芹  郭鹏辉 《连铸》2022,41(5):30-36
连铸铁泥富含铁元素,资源化利用是必然选择。以连铸铁泥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纳米α-Fe2O3,实现高附加值利用。研究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α-Fe2O3为均匀的球状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48.78 m2/g,平均晶粒尺寸约40~50 nm,较大的比表面积与较小的晶粒尺寸可提供大量的光催化活性位点,有利于提升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将纳米α-Fe2O3应用于Cr(Ⅵ)脱除的光催化剂,显示较好的Cr(Ⅵ)废水脱除效果,180 min内去除率可达100%。经过5次循环后,Cr(Ⅵ)的去除效率仍可达到89.2%,说明纳米α-Fe2O3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对光催化去除Cr(Ⅵ)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表明光生电子(e-)、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是参与Cr(Ⅵ)去除的主要活性物质。本研究可将工业副产品连铸铁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纳米材料,并为重金属废水脱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Nymphoides peltatum (NP) is exploited as a novel feedstock for biomethane production via anaerobic co-digestion with waste sludge (WS). Batch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under mesophilic condition at NP/WS of 1/3, 2/2, 3/1, 0/4 and 4/0 based on volatile solids (VS). Prior to anaerobic digestion (AD), NP undergoes only natural drying and grinding. The maximum net cumulative methane yield (265.16 mL CH4·g VSadded?1) and the highest gross VS removal rate (56.12%) are obtained at NP/WS of 1/3. The kinetic analysis by the modified Gompertz model fit hinted that 28 days is adequate for methane recovery and co-digestio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s the digestion rate. Synergetic effect is corroborated to exist in co-digestion due to amiable conditions in term of total ammonia nitrogen, free ammonia, pH, volatile fatty acids and total alkalinity. High-throughput 16S rRNA pyrosequencing reveals that Bacteroidetes, Firmicutes, Methanosarcina and Methanosaeta are conducive to AD of NP.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