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22篇
化学工业   224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23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475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0篇
冶金工业   47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Diabetes mellitus is a major healthcare problem. It is not only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s, but in longer lasting diabetes and a longer living population, i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ccelerated arterial ageing, which importantly contributes to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The accelerated arterial age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from arterial ageing in patients without diabetes.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have allowed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of arterial ageing. In a simplified mechanistic way, it could be considered that the three tightly connected cornerstone characteristics of arterial age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re: phenotypic presentation a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arterial stiffness, and the underlying basic ageing-facilitating mechanism represented as the impaired expression of genetic longevity pathways. Currently, specific drugs for preventing/treating arterial ageing are not available. Therefore, we aimed to review the capacity of available drugs, particularly antidiabetic drugs, to interfere with the arterial ageing process. In the near future,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uld help to guid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Overall, it appears that arterial ageing could become a new target in diabetes. The expanding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apability of antidiabetic drugs and other available drugs to inhibit/delay arterial aging is therefore essential.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溶血试验法、凝固酶效价法和酶联免疫反应法检测了安石榴苷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血浆凝固酶和总肠毒素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安石榴苷能显著减少α-溶血素的产生,但对溶血素的抑制作用未呈现浓度依赖性;在高于1/4 MIC浓度下安石榴苷能降低血浆凝固酶的表达;在高于1/2 MIC浓度下,安石榴苷显著降低总肠毒素的产生;安石榴苷对肠毒素基因sea、溶血素基因hla和调节基因agrA的转录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在1/8 MIC浓度下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3%,5%,5%。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引发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分离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抗生素耐药情况、致病力的强弱以及传播流行趋势。方法对2017~2019年11起食物中毒爆发事件中分离的1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毒力基因不耐热溶血素(tld)、耐药直接溶血素(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rh);采用脉冲场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的溯源分析。结果引发烟台地区食物中毒爆发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多样,但以O3:K6型为主(28.6%),分离菌株中11株(78.6%)表现为tdh阳性和trh阴性,3株(21.4%)未携带tdh和trh基因,对头孢唑啉(71.4%)、多粘菌素E(57.1%)、美罗培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1%)均出现耐药情况,对氨苄西林(21.4%)、多粘菌素B(14.3%)为中度敏感,耐药谱显示没有出现对3种以上同时耐药的情况,但是42.9%的分离菌株对2种同时耐药情况。结论烟台地区引发食物中毒爆发的副溶血性弧菌以O3:K6型为主,主要携带tdh,对头孢唑啉耐药和多粘菌素耐药普遍存在,具有聚集性爆发的风险,因此加强腹泻病的监测,充分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集中进行本地区分离菌株的病原特征研究是防控食物中毒爆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猪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ues,S. aureus)对不同动物宿主具有凝血致病作用及是否携带S. aureus凝固酶基因vwb~C、vwb~Sbo4、vwb~Sov2和vwb~Seq1,本文以厦门地区生猪养殖场、屠宰场和终端市场分离的130株S. aureus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浆凝固酶实验研究菌株对兔血浆、牛血浆和羊血浆的凝血致病性,采用PCR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vwb~C、vwb~(Sbo4)、vwb~(Sov2)和vwb~(Seq1)基因的扩增。结果表明,兔血浆、牛血浆和羊血浆的阳性凝血率分别为100.00%、28.46%、28.46%。S.aureus凝固酶vwb~C,vwb~(Sbo4)和vwb~(Sov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30/130),26.92%(35/130)和26.93%(38/130),vwb~(Seq1)基因未检出;来自生猪养殖场S.aureus中vwb~(Sbo4)和vwb~(Sov2)基因的检出率以及对牛血浆和羊血浆的阳性凝血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来源S. aureus,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说明猪源S. aureus对不同动物宿主具有凝血致病作用,为猪源S. aureus对不同动物宿主的凝血致病作用和适应性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温州市近十年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并绘制MLST数据的最小生成树。结果 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为4种血清型,以血清型1/2b、1/2a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48.45%(47/97)、35.05%(34/97);而毒力基因iap、prfA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97/97),hlyA、inlA基因阳性率均为97.94%(95/97),plcB基因阳性率为96.91%(94/97)。其中患者分离株5种毒力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6/6)。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得到20个MLST型别,其中ST87型是优势型别,其次为ST121和ST9,ST1和ST779型是患者特有的,ST2、ST3、ST5型分布于食品和患者分离株。结论温州市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子型别呈多态性,食品和患者分离株存在相同的ST型,且这些菌株大部分携带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因此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中哈维氏弧菌毒力及耐药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鉴定海产养殖中主要病原哈维氏弧菌的毒力及耐药特性。方法采集来自于网箱养殖区病死大黄鱼,分离幵鉴定哈维氏弧菌,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分离株对13种抗生素的敏感特性,PCR鉴定耐药基因(tetA、tetB、ermA、ermB、ermC、mecA、aac(6’)-Ib、oqxA、sul1、sul2、mcr-1)及其毒力基因。结果从病料中分离幵鉴定出54株哈维氏弧菌,耐药分析表明对硫酸粘杆菌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均耐药, 96.2%的分离株对头孢噻呋, 92.6%的分离株对链霉素、阿米卡星表现为耐药, 88.9%的分离株对恩诺沙星, 87.1%的分离株对卡那霉素呈现高度耐受特性。所有分离株同时对9种抗生素显示100%耐药,同时耐受10种抗生素的菌株有94.4%,同时对11和12种抗生素耐受的菌株分别达到85.2%和64.8%,对13种抗生素均产生耐药的菌株达到37.0%(20/54)。耐药基因分析表明四环素类tetA为主要耐药基因,检出率高达81.5%;氨基糖苷类aac(6’)-Ib,β-内酰胺类mecA,磺胺类sul1、sul2,喹诺酮类oqxA和大环内酯类ermA、ermC分别检出4~7株。毒力基因分析表明toxR携带率高达75.9%。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海产养殖中主要病原哈维氏弧菌感染状况,其耐药严重且普遍携带毒力基因,表明哈维氏弧菌耐药和毒力对海产养殖造成重要威胁。同时本研究为弧菌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