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09篇
  免费   1353篇
  国内免费   280篇
电工技术   469篇
综合类   537篇
化学工业   1534篇
金属工艺   260篇
机械仪表   462篇
建筑科学   407篇
矿业工程   159篇
能源动力   211篇
轻工业   5934篇
水利工程   69篇
石油天然气   213篇
武器工业   42篇
无线电   448篇
一般工业技术   573篇
冶金工业   181篇
原子能技术   88篇
自动化技术   85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32篇
  2022年   602篇
  2021年   667篇
  2020年   570篇
  2019年   427篇
  2018年   398篇
  2017年   410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495篇
  2014年   643篇
  2013年   629篇
  2012年   864篇
  2011年   909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18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揭示不同发酵时期泡青菜香味物质的演替规律,该研究以发酵周期为1年半的泡青菜为研究对象,前1年每个月取样1次,后半年每3个月取样1次,共计14个样品,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泡青菜的香味物质,并采用聚类分析进一步解析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类,285种香味物质;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烃类、酮类物质呈增加趋势,酯类、醇类物质呈下降趋势。根据香味物质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8个月发酵周期内的泡青菜分为5个发酵阶段,即发酵前期0~5个月,主要呈现浓郁醇香和辛辣味;发酵中前期6~9个月,主要呈现浓郁花果香和较淡辛辣味;发酵中后期10~12个月,主要呈现浓郁花果香和发酵酸香,以及较淡辛辣味;发酵后期15个月和发酵末期18个月,主要呈现浓郁花果香及微微辛辣味和发酵酸香。  相似文献   
2.
E-Nose结合GC-MS分析两种花椒精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进行风味成分分析和抑菌活性研究,利用电子鼻联合气质及抑菌实验,为花椒精油在食品行业的保鲜利用及研发新型食品抑菌复配剂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GC-MS、电子鼻测定两种花椒精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分析;通过打孔法、滤纸片法、二倍稀释法分别测试两种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GC-MS有11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被检出,红、青花椒精油分别被检出74种、65种,且有28种为共有成分,分别为萜烯类、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杂环化合物及其他类共9类,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是萜烯类和醇类、萜烯类和其他类;红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5.00,2.50 mg/mL,青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25,2.50,2.50 mg/mL。两种花椒精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及类别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含量上差异较小,故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可以通过复配使其抑菌达到较优效果;青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红花椒精油,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却小于红花椒精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花、茎、叶不同部位北香薷挥发油的制备及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鉴定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纸片法考察抑菌活性。结果:GC-MS分析鉴定出香薷花、茎、叶成分含量较高的分别为BETA-去氢香薷酮、1,1'-[亚乙基双(氧基)]二丁烷、BETA-去氢香薷酮,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北香薷三个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和短小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结论:北香薷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不同、抑菌活性也有差异,本研究为北香薷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星园  张永锋  肖凯  高境泽 《化工进展》2022,41(5):2504-2510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大量排放对我国大气环境已造成严重污染。本文综述了针对工业VOCs排放浓度低、风量大、含水等特点,分子筛作为较成熟的吸附材料在VOCs吸附处理中的应用。影响分子筛吸附VOCs的因素有孔径结构、表面性质、疏水性等。研究表明,与吸附质动力学尺寸相匹配的孔径和具有多级孔的分子筛吸附性能优良,引入适宜补偿阳离子也可加强吸附。文中指出:提高硅铝比或硅烷化改性来提高分子筛疏水性以及免除模板剂使用,降低成本,减小污染成为当下发展主流;在制备方法上打破传统水热合成法,使用固相法、微波辅助、晶种导入来降低能耗,实现绿色合成已成为新兴话题;研发多功能整体式材料以及吸附法和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处理VOCs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角瓶和陶坛两种固态发酵方式分别模拟白酒发酵过程,通过向高粱中单独添加一定量的单宁单体成分,探究单宁成分对白酒固态发酵的影响。酒醅理化方面,在20 d的发酵结束后空白组酒醅水分含量升高3.78%、酸度升高1.1 mmol/10 g、淀粉含量下降2.09%、还原糖含量下降0.67%,而添加单宁的两组酒醅水分含量仅分别升高0.05%和0.48%、酸度均只升高了0.6 mmol/10 g、淀粉含量分别下降了1.90%和1.97%、还原糖含量升高了22.43%和24.75%,可见单宁主要对以还原糖为底物的酶或菌种的活性/活力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以淀粉为底物的酶或菌种的抑制效果不明显,最终导致酒醅中还原糖无法及时得到转化利用而累积在酒醅中,从而酒醅内还原糖含量不断升高,且单宁添加方式并无较大差异。对酒体风味分析发现单宁含量的不断升高会降低酒体中酒精和酯类风味物质含量,当单宁添加量为1.0%时,酒样酒精度下降约20%vol,乙酸乙酯含量降低3.48 g/L,总酯含量降低1.77 g/L,而酸类风味物质含量则会有所升高,当添加量为1.5%时,乙酸含量升高0.65 g/L,总酸含量升高0.95 g/L,可见单宁成分对发酵后期的生香阶段也具有抑制作用,导致酸类风味物质无法正常转化,而酯类风味物质无法合成。感官方面,添加单宁会使酒体出现杂味,口感变酸,整体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微发酵茶,为探明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共10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儿茶素、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香气成分以及感官评价,并结合方差分析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贡眉的总儿茶素含量最高,寿眉最低,分别为66.84和32.66 mg/g,并且所有白茶共检测到50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组分有正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I)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4种传统工艺白茶的香气组成和含量与新工艺白茶有明显差异,其中,(E)-2-戊烯醛、2-庚酮等8种香气成分在4种传统工艺白茶中大量存在,而在新工艺白茶中未检测出。通过多组分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与新工艺白茶的儿茶素和香气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而寿眉与新工艺白茶相差不大。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为白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电子鼻、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C-MS)分析不同发酵年份老香黄挥发性成分变化,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区分不同发酵年份老香黄。电子鼻主成分分析能明显区分发酵与未发酵的老香黄,两者风味差异较大,老香黄发酵3年和4年的风味成分最为相似,而其余发酵年份风味存在较大差异。HS-GC-IMS定性检测出3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酚类、酸类、杂环化合物和其它共9类。HS-SPME-GC-MS则一共鉴别出50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烯类、醇类、醛类、酚类、酯类、醚类、杂环化合物和其它共8类。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萜品油烯、柠檬烯、异松油烯、1-石竹烯、巴伦西亚橘烯、芳樟醇、α-松油醇、糠醛、麦芽酚、茴香脑、2,4-二甲基苯乙烯为14种共有挥发性成分,经OPLS-DA模型筛选出8种标志性挥发性化合物(VIP>1)。综上,未发酵和发酵1~5年的老香黄风味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的8种挥发性成分为区别不同年份老香黄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究了高压蒸汽灭菌时间(15、20、25、30、35 min)对风味物质理化指标、滋味物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蒸汽灭菌的时间对冷吃兔的水分、蛋白质、脂质、pH及氯化物无明显影响。咸味的呈味效果显著,灭菌20 min时氯化物的滋味活性值(TAV)与未灭菌最为相似。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5~20 min明显降低,后显著增加。Glu是灭菌后冷吃兔的主要呈鲜味游离氨基酸;Lys是主要呈甜味游离氨基酸;His是主要呈苦味氨基酸。35 min的味精当量(EUC)最高,且在35 min时的鲜味更强于未灭菌前的产品。从灭菌过程中共检测出10大类54种化合物。与未灭菌的冷吃兔特征风味物质相比,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气味活性值(OAV)值均存在差异。除(E,E)-2,4-癸二烯醛与十六醛的OAV相应增加外,其余都在不断降低。从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再现程度分析,灭菌20 min是对冷吃兔特征风味物质的保留的较好时间。这为冷吃兔工业化生产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Sweet pickled mango named Ma-Muang Bao Chae-Im is a traditional preserved mango from Hat Yai, Thaila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compound profiles of commercial Ma-Muang Bao Chae-Im and (II)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nsumer preference.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profiling was perform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analysis. There were 117 volatile and 44 non-volatile compounds annotated in six commercial brands of Ma-Muang Bao Chae-Im. Furthermore, 46 volatile and 19 non-volatile compounds’ discriminant markers were found by 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 Among those markers, sorbic and benzoic acid were observed in several brands; moreover,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compounds altered the volatile profile, especially the ester group.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overall consumer liking is correlated to 1-heptanol; 1-octanol; acetoin; acetic acid, 2-phenylethyl ester; D-manitol; terpenes and terpenoids, while firmness to sucrose and L-(-)-sorbofuranose. On the other hand, most ester compounds were not related to consumer preference.  相似文献   
10.
The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ical properties of autochthonous strains (Lactobacillus sakei S15,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24, L. plantarum S91, Pediococcus pentosaceus S128b and Staphylococcus carnosus G109) in Turkish dry fermented sausage (sucuk). After 24 h of fermentaPtion, all lactic acid bacteria strains reduced the pH to below 5.0, while the p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above 5.3. The number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strains reached 108–109 cfu g−1 during fermentation. Staphylococcus carnosus G109 remained at the inoculation level of 106 cfu g−1 during ripening. Lactobacillus sakei S15 as mono-culture showed higher TBARS values compared to other strains. The control group had the lowest L* value and autochthonous strains caus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a* value. According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ults, most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roup containing only L. sakei S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