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多年前,当中国开始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时,海外工程界和环保人士亦即开始了对三峡工程的关注。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后,这种关注骤然增多。除了各国媒体对三峡工程的零星报道之外,一个自称是加拿大非政府非盈利环境保护组织能源探索与研究基金会(Energy Probe Research Foundation)还于1998年特地出版发行了《三峡探索》电子杂志,以专门提供有关长江三峡工程和中国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各国媒体对三峡工程的零星报道不成系统也不便检索,《三峡探索》是连续性的报道。《三峡探索》上的文章,或许可以代表海外人士早期对于三峡工程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后泥沙淤积情况比预想的要好三峡水库从135米高程蓄水至156米高程后,水位大幅抬升,泥沙淤积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了解到,从多年监测结果可以看到,长江上游来沙量持续减少,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也比预想的要好。1946年至1976年这30年间的水文资料记载,长江宜昌段年均泥沙量约5.38亿吨。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江段的泥沙量下降,2002年年均输沙量已降至3.8亿吨左右。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主任冯正鹏分析认为,长江泥沙含量并不大,每立方米平均含沙量1.2公斤,由于筑坝拦截、水土保持、雨量… 相似文献
3.
4.
Torstein Sjotveit在其发言中说,他们希望在全球性的范围内来讨论可持续性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能源使用是没有办法持续的。全球有20%的人口使用了50%的资源,而且也占据了全球50%的收入。从1990年到现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都高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显示出发达国家并没有正视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目前的发展模式是没有办法持续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与环境保护部李翀教授24日在"气候变化"专题讨论会上作了题为《三峡水库温室气体监测与减排效益》的发言。李翀介绍了对三峡水库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范围、方法、过程与结果。李翀介绍说,通过对三峡水库温室气体的原位监测研究发现,三峡水库不是CH4威胁源,三峡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低,三峡水电是低碳能源。三峡工程作为我国水电开发的典型,其拥有的巨大的低碳、减排效益,体现了水电这一能源形式 相似文献
6.
古人有言,天生万物,各有其位。佛又说,万物众生,一律平等。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自然的法则。曾经,出现过人为鱼鳖,然而更多的,还是鱼为人食。其实,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而在人类早期朴素的情感、认知状态下,先民们也谦逊地承认动物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以形形色色的图腾崇拜予以再现,譬如我们中国人就崇拜龙。 相似文献
7.
湘水流,湘水流!九嶷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愁.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 相似文献
8.
9.
10.
2008年12月27日,在向家坝工程截流前夜,记者专访了中国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