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4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57篇
电工技术   153篇
综合类   129篇
化学工业   245篇
金属工艺   83篇
机械仪表   130篇
建筑科学   219篇
矿业工程   68篇
能源动力   71篇
轻工业   208篇
水利工程   109篇
石油天然气   59篇
武器工业   20篇
无线电   1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7篇
冶金工业   83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16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解以锌氧化物为主要含锌矿物的二次锌资源在NH3-NH4HCO3-H2O浸出体系中,杂质对锌浸出的影响,以福建龙岩某炼锌厂的含锌粉尘和分析纯氧化锌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二者浸出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锌含量为50.83%,且含有少量硫化锌、锌铁尖晶石及Cd、Mn、Fe、Ca、Pb等杂质的含锌粉尘,在NH3-NH4HCO3-H2O浸出体系的NH3与CO32-浓度比为4∶1,总氨浓度为11 mol/L,液固比为5∶l,搅拌速度为400 r/min,浸出时间为60 min,浸出温度为30℃情况下的锌浸出率才达95.10%;而纯氧化锌在NH3-NH4HCO3-H2O浸出体系的NH3与CO32-浓度比为4∶1,总氨浓度为9 mol/L,液固比为5∶l,搅拌速度为400 r/min,浸出时间为20 min,浸出温度为30℃情况下的锌浸出率高达99.80%。表明含锌粉尘中的硫化锌、锌铁尖晶石等难溶物和其他杂质影响了锌的浸出。  相似文献   
3.
研究黄瓜籽黄酮类物质的体外抗氧化作用。采用NaNO_2-Al(NO_3)_3-NaOH体系进行显色反应,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瓜籽中总黄酮的含量,以抗坏血酸为对照,测定黄瓜籽总黄酮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体外总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在0~1.0 mg/mL测定的浓度范围内,黄瓜籽黄酮能够有效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并随着黄瓜籽黄酮浓度的增加总还原能力逐渐加强。黄瓜籽黄酮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但其抗氧化活性小于阳性对照VC。  相似文献   
4.
现有复杂网络应用于故障诊断时,通常基于时域信息出发建模,造成信号频域特征缺失,并且提取的网络拓扑特性过于宏观,对网络内部的局部变化不敏感。相比于宏观特征,局部特征往往蕴含更为丰富的信息,能更准确地表征网络模型。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频域复杂网络分解的局部特征提取新方法,该方法借助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来获取信号在频域的变化规律,采用对网络局部变化敏感的微观特性表征整个网络模型,不受机理的限制,应用灵活。采用滚动轴承不同故障的数据进行验证,并与常规复杂网络拓扑特征和时域统计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及提取的特征可分性好,对故障识别正确率达99%,可满足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需求,同时对其他非平稳信号处理及识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为对象,研究大型调水工程背景下的多水源多目标优化配置。将鄂北地区水库分为充蓄水库、补偿水库与在线水库等3类,根据各类水库特点对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进行系统概化,建立以年缺水量最小和调水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的多水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采用权重系数法进行求解得到非劣解集。最后采用基于区间犹豫模糊语言与TOPSIS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对各方案的缺水量与调水量作出评价并遴选出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对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而言,缺水量与调水量的权重比为7∶3的方案综合评价最优,重视缺水的同时兼顾调水成本;基于区间犹豫模糊语言集与TOPSIS的水资源多目标决策方法经本文实例验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33MVA硅钙合金矿热炉烟气余热发电概况和工作原理,并对余热发电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做了介绍。实践证明,33MVA硅钙合金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发电技术解决了能源浪费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硅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硅钙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8.
为研究煤层软、硬分层吸附瓦斯性能差异性及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分析了煤层内软分层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特征,采集了我国多个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煤样作为试验对象,应用高压容量法开展了软、硬分层煤样吸附瓦斯性能参数的对比试验,探讨了软煤、硬煤吸附性能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煤层软、硬分层吸附瓦斯性能差异性与瓦斯赋存特征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煤样软分层的极限吸附量均大于硬分层;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试验煤样软、硬分层瓦斯含量的差值逐渐增大,其曲线的变化特征与Langmuir方程类似,并且软、硬分层瓦斯含量数值的差异主要由吸附量差值构成;煤层软、硬分层吸附瓦斯性能的差异不仅对煤层原始瓦斯赋存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还将影响煤巷掘进、瓦斯抽采过程中煤体内瓦斯流场的分布规律,需要根据煤层软、硬分层的组合特点,制订切实有效的瓦斯抽采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垃圾焚烧炉渣是一种活性材料,在其储存、预处理及应用等过程与雨水频繁接触时,炉渣中重金属随着水域环境发生迁移和浸出现象。本研究采用连续柱淋滤试验装置模拟自然降雨,开展了0~5mm和5~10mm焚烧炉渣的动态淋滤毒性浸出分析,重点研究了pH和降雨强度对Cu2+和Zn2+的浸出影响。结果表明,动态淋滤过程中,淋滤液pH变化对Cu2+和Zn2+的浸出水平影响显著,且在酸性较强淋滤液作用下Cu2+浸出水平比Zn2+更强,与Ⅴ类地表水环境浓度限值对比,在整个淋滤时间内Cu2+浸出浓度严重超标,在炉渣工程应用时需预防相关的环境风险;原生炉渣粒径大小与重金属浸出水平无直接相关性,但是0~5mm细炉渣中可浸出Zn2+含量更高,这与细颗粒物中Zn赋存形态和可溶出态含量较高有关;淋滤强度对重金属浸出水平影响主要反应了动态淋滤过程液固比和水分运移速率情况,当较低淋滤强度时具有低液固比,溶出液中重金属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奥陶系灰岩+厚隔水层夹薄层灰岩+煤层的地层结构模式是我国石炭二叠系煤田带压开采的典型存在形式。尽管隔水层巨厚,由于其中夹有薄层灰岩含水层,导致深部开采时突水灾害仍然频发。由于突水系数的局限性,依据隔水层厚度、底板破坏带高度与奥灰导升带高度之和、突水系数将底板隔水层类型综合划分为极薄、薄、中、厚及巨厚5种类型,淡化突水系数在极薄、厚及巨厚隔水层中的应用。阐述了薄层灰岩在串连奥灰与煤层形成水害的独特作用,定义了深部底板奥灰及薄灰水害概念及突水模式,总结了其五维度特征,概括为充水水源的总源递进、充水通道的面状分散、充水强度的台阶增长、充水时间的滞后出水、充水水源水质的交换吸附,阐明了奥灰水渗透、扩容、压裂、导升经薄灰中转储运形成面状散流的突水机理,提出了相应的突水危险性评价公式P_03σ_3-σ_1-P_p+R_m。针对巨厚隔水层且传统井下底板加固甚至区域治理仍无法完全控制深部突水的现状,创新了全时域与全空域四维度奥灰及薄灰水害的"全时空"综合防治理念,空域上井上下相结合、奥灰及薄灰多层次区域治理与井下薄灰钻孔探治验相结合的全空间多层次立体网状防控布局,创建了全空域立体交叉网络探查、治理、验证、补充的"全空域"立体防治模式,形成了条件评估、探治验补、检验评价、监测保障的全时域"四位一体"技术质量控制流程,创立了"四位一体"立体网状全时空深部底板奥灰及薄灰水害防治方法。以邯邢矿区梧桐庄井田2603工作面为工程案例,确定奥灰顶面以下40~60 m和20~30 m、薄灰大青和山伏青灰岩为目标实施多层段地面超前区域治理及补充治理,配合野青和山伏青为目标井下补充治理和验证,形成立体网络治理;采用奥灰薄灰水文地质条件评估确定治理目标,用地面区域探查治理、补充探查治理以及传统井下查缺补漏验证前期治理效果,以治理效果检验、底板完整性评价、突水危险性评价、涌水量预测、排水能力评价等全面评估能否回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取水文监测、微震系统、矿压系统等综合监测手段紧盯薄层灰岩关键层,实现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