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中游,主坝分布在淮河一级阶地及漫滩地貌单元,副坝分布在二级阶地,坝基及料场土质存在膨胀性。由于工程建成后使用频率低,坝体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故筑坝土料膨胀性对本工程的影响比其它常年蓄水工程的影响更严重。本文根据膨胀试验资料分析论述本区土质的膨胀性及强度、特性,提出筑坝处理措施以及合理的地质参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本区具有膨胀特性土料筑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胡兆球  刘美义  孙业文 《治淮》2001,(10):34-36
石梁河水库扩大泄量工程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境内,其溢洪道全长1202m,其中上游引渠长438.50m;控制段泄洪闸室长21.00m,闸下泄槽、消力池总长258.80m。控制段泄洪闸共10孔,每孔净宽10m。溢洪道建筑物绝大部分坐落在强风化岩石上,岩石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石节理走向基本为顺水流方向。 由于库水沿基底、岸边和岩石裂隙均可渗入溢洪道建筑物地基,加之本工程溢洪道过流段长达1202m,所经地段地基条件复杂多变,库水入渗对泄洪闸、泄槽等地基的影响很大。因此,有效的防渗排水设施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措施。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基岩特征,设计在铺盖水平防渗和帷幕灌浆垂直防渗的基础上,对溢洪道地基布设了  相似文献   
3.
淮安枢纽立交地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南部,是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其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立体交叉,维持京杭运河水路航运,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要求,设计流量2270m^3/s。立交地涵基础底板坐落在第(7)层黄色粉细砂上,中密状,建基面高程为-7.95m。本文介绍了立交地涵的现场抗滑试验成果,并通过现场抗滑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内在关系,中密状粉细砂的摩擦系数一般可取室内直剪试验强度的75%、现场抗滑试验的85%,为0.43-0.45,滑动形式为表层滑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大掺量磨细矿渣水工高性能混凝土在三洋港挡潮闸枢纽中的应用情况,指出水工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硫酸盐、抗氯离子侵蚀能力和防碳化性能,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优势,不仅可用于沿海水利工程,也可在内陆水利工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胡兆球 《治淮》1995,(12):41-42
根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为加速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自治区十个有水资源的无电县电力要求,水利部委派淮委承担十个电站之一的朗县工字弄河的水电站建设。为此,淮委援藏工作组一行11人,历时一个半月,赶赴朗县进行资料收取、现场察勘和外业勘测工作。 朗县基本无工业,县城边现有一座装机320千瓦的小水电站,它因年久失修,机组老化,发电仅达220千瓦,尚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采用空间组合动力有限元直接滤频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姜唐湖进洪闸空间整体结构进行抗震分析.计算模型有效地考虑了闸墩、底板、防渗板桩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并考虑了水体对结构的动力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进行闸室结构稳定校核时应该采用顺河流向水平地震时的动力反应结果,在进行闸室结构承载力校核时应该采用垂直河流向水平地震时的动力反应结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台儿庄泵站低扬程的特点,对国内目前已有的优秀水力模型进行了综合技术比较,最终选定TJ04-ZL-19水力模型;采用CFD理论和技术对初步设计阶段选用的肘形进水、直管式出水流道进行了数学模型计算和优化,并通过透明流道模型试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最终的水泵装置模型试验结果证实了台儿庄泵站水泵装置的水力设计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二河新泄洪闸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一级枢纽,近期工程为大(1)型工程。本文介绍了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新泄洪闸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水泥土桩单桩静载荷试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其p-s曲线可近似地表达为一条双曲线函数。通过对双曲线函数的特征分析,得出一种实用的推求水泥土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以来,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淮委院)勤恳敬业、艰苦奋斗,在治理淮河的伟大事业中,精心组织设计,打造一个又一个工程设计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