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水利工程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基于智能体技术的人员群集流动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复杂的群集流动现象,设计和优化人员疏散系统.解决群集人员流动安全管理问题.方法吸取社会力模型中行人运动受到社会力支配的思想,综合考虑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智能体技术,在人员流动行为规则的指导下,建立群集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借助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实现了人员群集流动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对仅有一个出口的大房间和设有障碍的通道的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动画图像显示了人员流动过程中在流动通道瓶颈处的成拱现象及行人流避让和绕过障碍的现象.结论通过群集流动微观动力学模型并借助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实现了对于人员群集流动状态及其演化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提高了运算速度.表明本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分析暖通空调设备管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将该体系中的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对暖通空调设备管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暖通空调设备管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验证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暖通空调设备管理综合评价中的适用性,并以工程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性的量化评价分析.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评价模型,证明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暖通空调设备管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能够得到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员群集流动自适应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人员群集流动的自适应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分析出口附近人员流动的瓶颈现象,以及群集流动灾变的临界状态.方法对国内外人员流动行为规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利用自适应网格生成器,建立人员流动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实现对人员群集流动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员流动过程中的群集滞留与成拱现象.在同样的人员负荷、人员密度和人员初始期望速度情况下。空间几何尺寸对人员流动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与社会力模型相比,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然而,当空间结构比较复杂,并且人员密度较大的时候,网格的局部加密和调整常常会造成冲突和死循环现象.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在网格技术上进一步实现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暖通空调设备管理的发展入手,结合国内外设备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建立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暖通空调设备管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初步建立起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结果建立了暖通空调设备管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层级分析模型.结论证明层次分析法可以适用于暖通空调设备管理的综合评价,对暖通空调系统设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还须对所建立的暖通空调设备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5.
亳州市在干旱灾害致灾调查数据成果审核中,通过对县区上报的确定性数据采用数据核对审核,非确定性数据采用典型调查法、类比法和综合检查分析法审核修正,提高了上报数据的质量,并结合调查年份干旱时段的降雨量时空分布、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成果进一步分析旱灾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相关单位和部门开展干旱危险性分析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淮河中游王家坝至临淮岗河段行洪不畅,无法满足设计泄洪能力要求,2020年淮河干流王临段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为评价现阶段淮河干流王临段治理工程对王家坝站行洪能力的影响,结合治理工程前后洪水实测资料,运用水文学方法,从河道过水断面、水位-流量关系以及洪量和洪峰比值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濛河分洪道分洪过水能力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淮河干流王家坝断面的洪量和洪峰流量,提高了淮干王家坝断面的行洪能力。  相似文献   
7.
万欢欢 《治淮》2023,(1):9-11
<正>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存储量大及易于开采等特点,是皖西北平原城市的重要用水来源。阜阳市是皖西北平原城市,2021年城区面积达339km2,城区人口95.6万,城区人均水资源量约为340m3,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随着阜阳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各领域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地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开发利用就成为弥补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由于早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导致地下水出现污染、超采等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