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6篇
建筑科学   10篇
水利工程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在水厂一级泵房满足城市用水的同时,进行预测优化调度以节约能耗的方法.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和前馈自适应串级PID控制算法分别进行预测调度和实时控制.实践表明,水泵频率运行在高效区范围内,开关泵次数减少,系统的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加氢工艺制备生物燃料(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的背景和意义、代表性的工艺技术路线、产品性能优势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结合过去十年某大型炼化企业推进示范项目所遇到的困难,首次从成本组成、定价、原料供应等方面深度分析了项目搁浅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状况,就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改进运作模式、建立起稳定的原料供给链(麻疯果油和地沟油)、实现降低生产成本、使加氢生物燃料走上快速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南京长江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京长江水源地的调研,对长江南京水源地污染物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可能对南京水源地造成威胁的污染物依次为油类物质、硫酸、农药、苯酚和重金属镉.针对以上的突发性污染物,提出可采用常规工艺强化、吸油围栏、碱(石灰)中和、粉末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和化学沉淀等应急水处理技术及措施,为全市安全供水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南京段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工艺(强化过滤工艺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对长江南京段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CODMn、UV254、DOC及BDOC的去除率分别为30%、41%、27%及25%。强化常规工艺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各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34%和52%、48%和50%、37%和40%及74%和82%。强化过滤工艺及生物活性炭工艺对1,2,4-三氯苯的去除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出水水质。常规工艺对MW大于5 kDa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强化过滤工艺对MW小于1 kDa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25%,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各个分子量区间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特别是对原水中占多数的MW小于1 kDa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30%。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国家供水水质标准不断提高,二次供水设施统一由供水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根据全国二次供水现状,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对常用的4种二次增压供水方式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重点分析了水池不同的进水方式对供水管网系统的影响,选出了适合南京市供水现状的二次增压供水方式,并提出了今后运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际水厂调研、现场中试及小试研究分析了生物活性炭吸附指标、生物指标以及处理效能随使用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其变化规律以及水厂处理需求探讨适宜的生物活性炭失效判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碘值、亚甲基蓝值、比表面积、微孔孔容积随使用时间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且降低速率先快后慢;在活性炭上生物膜成熟后生物量、生物活性达到最大值,但会随着水质条件而出现一定的波动;在使用年限内,活性炭的机械强度相对稳定,略有下降;生物活性炭对COD_(Mn)、微量有机物(阿特拉津和二甲基异莰醇)的去除效能随使用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去除率与碘值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氨氮的去除率在生物膜成熟后主要因水温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综合生物活性炭自身变化规律及失效判定需求,建议采用碘值作为基本判定指标、机械强度作为限制性指标、生物量和生物活性作为辅助指标的综合判定依据,具体指标的判定数值需要各水厂结合其水源水质问题、水厂工艺组成、生物活性炭的处理需求等因素来确定。  相似文献   
8.
水厂混凝杯罐试验合理工况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杯罐试验是水厂合理确定混凝剂投加量的重要方法。选用圆形杯罐,利用正交试验得到了某水厂杯罐试验的最优和次优工况,并比较了两种工况下的混凝效果,同时结合G值、GT值以及水流流态等影响因素,提出了处理此类水质时杯罐试验的合理工况。  相似文献   
9.
投加粉末活性炭处理长江南京段微污染原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长江南京段微污染原水的水质情况并为给水厂的粉末活性炭应急投加提供依据,通过烧杯试验确定了适宜的活性炭炭种、投加量和投炭点。结果表明,投加煤质粉末活性炭较投加木质炭或椰壳炭更为经济合理,且投加点在流程上越靠前越有利于活性炭吸附作用的充分发挥;活性炭与混凝剂的竞争吸附现象并不明显。活性炭的投量需根据不同水源的水质情况通过试验确定,针对长江南京段的原水水质,试验所确定的活性炭最佳投量为20~30mg/L。  相似文献   
10.
选取聚乙烯(PE)管、钢管和球墨铸铁管3种常见供水管材进行试验,采用改进式生物膜环形反应器培养管壁生物膜,考察不同管材对管壁生物膜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开展余氯衰减试验,探究不同初始氯浓度下,管材对主体水余氯变化和有机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管道内壁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球墨铸铁管>钢管>PE管。管材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存在着显著影响,PE管壁中放线菌纲占比高达64.44%,钢管和球墨铸铁管壁中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为优势菌纲。管材和初始氯浓度对于管道水质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当初始氯浓度为0.5 mg/L时,各管材余氯衰减均过快,10 h内消耗完全;当初始氯浓度为1.0 mg/L时,PE管主体水中亲水性有机碳(CDOC)含量显著上升;当初始氯浓度为2.0 mg/L时,球墨铸铁管中余氯衰减速率是其他两种管材的2~3倍,且主体水中CDOC含量远高于PE管和钢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