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2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徽省旱涝急转规律的认识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旱涝急转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客水入侵、内水难以及时外排的一种自然现象。旱涝急转极易造成人员伤亡、水库垮坝等重大经济损失。在防汛抗旱中,安徽省要充分认识旱涝急转的危害性,加强应急管理,具体包括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觉,加快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和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有效应对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施行,如何有效应对突发水公共安全事件,是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安徽省按照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新思路,认真实践应急管理各项新举措,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根据安徽省应对水公共安全事件的实际,认为存在防汛抗旱体制与政府应急体制的关系界定还不够清晰,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处理应对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1991年以来的防汛抗洪实践,从统一规划、标本兼治、蓄泄并举、综合治理的角度提出对巢湖地区洪灾的“治、腾、蓄、泄、分、固、调、抢”八字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上中旬淮河突发洪水,安徽省防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的统一部署,审时度势,超前谋划,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主动防控的思想,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治淮工程的骨干作用,确保了洪水顺利通过安徽,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确保了沿淮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的安全,确保将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取得了防洪除涝的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抗旱预案编制主要做法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宏江 《中国水利》2005,(9):57-58,42
安徽省重视编制抗旱预案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收集资料,认真讨论编制提纲并广泛征求意见,为做好抗旱预案的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施宏江  王丹 《中国防汛抗旱》2010,20(5):32-33,36
2003年大水后,安徽省大力开展淮河综合治理,不断推进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建设,其调度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淮河防汛抗旱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梳理了防汛抗旱调度工作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当前调度工作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地形多样,既有平原、圩区,也有丘陵地区、山区。由于丘陵山区骨干水源工程少,抗旱难度较大。2001年大旱以来,安徽省皖南山区部分县结合实际,在高效经果林的高山地区修建水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了水窖建设的主要启示,分析了安徽省在皖南高山地区和淮北部分丘陵区修建水窖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抗旱服务组织是安徽省应急抗旱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总结安徽省抗旱服务组织的主要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8年秋冬至2009年2月中旬,安徽省合肥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干旱,安徽省依法、有序地组织开展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介绍《安徽省抗旱条例》在本次抗旱工作中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驷马山灌区是安徽省最大的提水灌区,位于安徽省东部,受益范围包括皖苏两省的9个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244khm2,现状有效灌溉面积136khm2。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上旬,驷马山灌区降雨持续偏少,长江干流水位异常偏低,灌区发生60年一遇的冬春夏连旱。文章总结了灌区抗旱减灾的主要做法,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反思,提出灌区建设发展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