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能源动力   5篇
水利工程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库蓄水初期水质变化与富营养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老虎潭水库为例,研究了水库初次蓄水后水质变化及发生富营养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蓄水20 d后,库区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氨态氮浓度由表层→中层→底层呈明显上升趋势,淹没区土壤污染物释放为影响初期蓄水水质的原因之一.随着水库的正常运行,土壤污染物释放对库区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并达到平衡.蓄水后库区的总氮、总磷、氨态氮、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趋势与入库河道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有较高的相似度.蓄水四个月后,入库河道总磷浓度高导致整个库区总磷超标,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蓝藻暴发现象.控制水库来水水质是防止富营养化、确保供水安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江苏省沿海地区建库后库区土壤释放引起的水库水质潜在富营养化与咸化风险,于2013年4月取#1、#2、#3、#4、#5、#6共6座规划水库库区土壤在室内进行物理模拟试验,从定量角度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区土壤氮、磷及氯离子释放情况。结果表明,释放试验60d后,总氮超过Ⅲ类水质标准为#3水库,浓度为6.23mg/L;总磷超标的为#2、#5水库,浓度分别为0.13、0.06mg/L;氯离子超标的为#3、#5水库,浓度分别为252.00、420.00mg/L。分析可知,#2、#3、#5所在地区建库后土壤释放引起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潜在风险高,#3、#5所在地区建库咸化潜在风险高。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水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基础上,将水文化表现形态划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简要分析其特征与内涵,着重探讨水文化嵌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嵌入方式。以芦江河文化建设为例,从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水文化,提炼传统治水、用水理念,加强水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水文化示范点4个方面入手,探讨芦江河流域水文化嵌入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4.
就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挑战进行梳理,探索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融入现行法定规划体系的思路及方法,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2个层面提出指标落实和管理控制要求,以期同步城市规划进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规划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鉴于对水库水质咸化进行现场模拟试验的研究较少,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拟建库区修建了一个模拟水池,模拟了土壤盐分释放作用与蒸发浓缩作用对拟建水库水质咸化的影响,评估了建库后水库水质咸化的风险。结果表明,模拟水池蓄水100 d后Cl-达到稳定,此时Cl- 单位面积释放量为1 170.0 g/m2,Cl-浓度上升了1 458.6 mg/L;100 d后,土壤盐分释放作用与蒸发浓缩作用使Cl-浓度增加的比例分别为92.4%、7.6%。据此可预测拟建水库建库蓄水后存在咸化风险。  相似文献   
6.
以北塘水库为例,针对水质安全性问题,基于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了富营养状态及成因,并提出了通过控制来水水质、扩大保护范围、缩短滞留时间、打捞清淤等措施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7.
北大港水库作为引黄济津工程的调节水库,蓄水时存在水质咸化现象,影响其发挥饮用水水源地的作用。为揭示北大港水库分库开挖后底泥盐分的释放强度,于2011年10~11月取原装土样进行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静置与扰动、不同上覆水水深等条件下底泥盐分释放规律,探讨底泥盐分释放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盐分含量越大,Cl-单位面积释放量越大且与底泥盐分含量呈线性关系;相比于静置条件,扰动条件下底泥中的盐分更易释放到水体中,且释放量大;上覆水水深越深,对底泥产生的压力越大,越不利于底泥盐分的释放。通过分析计算可知,底泥盐分的释放对水库水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是水质咸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著(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  相似文献   
9.
大纵湖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纵湖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融的里下河地区洼地中心地带,是江苏省级规划保护的重点湖泊之一。近20 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大纵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于2015~2016年对大纵湖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大纵湖共采集出底栖动物10种(属),其中寡毛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及其它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32.27,100.52,82.02,5.29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2,0.61,168.74,0.02 g/m~2。底栖动物密度与生物量均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大纵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中国长足摇蚊和环棱螺。基于调查结果,选用4种不同的生物指数(BPI生物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Goodnight生物学、Wright指数)对大纵湖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大纵湖目前处于轻度-中度污染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