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0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2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52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浩  李捷  于翔  罗凡 《工业水处理》2022,42(2):150-154
随着环境敏感水体区域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该区域内的污水处理厂需要进行超深度除磷.针对环境敏感地区某污水处理厂的现有处理工艺,对全流程的磷素(总磷、悬浮态磷、溶解性正磷酸盐、其他溶解性磷)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沿程总磷都是以悬浮态磷和溶解性正磷酸盐为主,在各处理单元中悬浮态磷和溶解性正磷酸盐质量分数都在86%以上,二沉池出水平均总磷为0.192 mg/L.以该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超深度化学除磷(出水总磷<0.05 mg/L)的可行性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的最佳投加量为60 mg/L,此时各形态的磷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去除,使用最佳投加量并且pH在6.75~8之间时,出水总磷低于0.05 mg/L,pH为7.25时混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鄂西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利用鄂西地区20多口调查井资料,对其五峰组—龙马溪组岩性、沉积相、含气性特征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五峰组以黑色含碳硅质页岩为主,为深水硅泥质陆棚相,龙马溪组以灰黑色碳质页岩为主,为深水泥质陆棚相;五峰组—龙马溪组与下志留统新滩组下部组成2个三级层序且含气量符合TST1 > TST2 > HST2 > HST1的特征,五峰组含气性略好于龙马溪组,天阳坪断裂以北及咸丰断裂带以东含气量好,由于多数钻井处于深水陆棚相,沉积相对含气性的平面差异影响较小;目的层顶板下志留统新滩组粉砂质泥岩和底板奥陶系致密灰岩横向分布稳定,为区域良好盖层;五峰组—龙马溪组埋藏史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与四川盆地相比鄂西地区的埋藏史呈现“抬升时间偏早”和“抬升速率过快”的特征。埋深、距离正断层的远近对含气性有一定影响,但断裂和褶皱的匹配样式是影响含气量高低的最关键因素,远离正断层且位于向斜核部或翼部,离正断层较远、位于断层下盘且上倾方向未与断裂沟通这2种构造样式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于翔  李捷  罗凡 《水处理技术》2021,(3):133-136
通过对AAOA-MBR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节能减排效能。实践表明AAOA-MBR工艺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质水量大幅度波动、且碳源匮乏的情况下,仍能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实际工程运行四年来,厂区出水各项指标均稳定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其中COD、BOD5、SS、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可分别达到90.14%、98.25%、95.58%和98.2%;通过对运行期间污水处理量与耗电量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可知,当处理水量达到设计规模时,其吨水耗电量预测为0.31kWh/m3。同时,基于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沿程水质检测,优化进水水量分配和内循环回流比并进行产水泵联动改造,可进一步提高系统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微波功率和时间辐射油茶籽,测定油茶粕中茶皂素、蛋白质、粗多糖、总酚、糠氨酸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榨前微波处理对油茶粕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波加热时间延长,低功率(245、420 W)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粕中茶皂素含量稍有上升,随后下降;较高功率(560、700 W)微波处理后,茶皂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波处理对油茶粕中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粗多糖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420、560、700 W处理20、5、10 min后含量分别比初始升高66.9%、79.6%和116.0%;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总酚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微波功率越高,总酚含量越高;微波功率较低(245 W)时,糠氨酸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升高,微波功率较高(420、560、700 W)时,糠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5 W和700 W微波功率处理时油茶粕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先升高后降低,560 W时呈整体上升趋势,420 W呈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5.
祝叶  罗凡 《钢结构》2019,34(1):103-107
针对大型钢结构吊装施工困难,易发生碰撞损伤、安全稳定性失效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吊装技术来实现对钢结构吊装施工全过程的模拟。基于Arc Objcts开发,采用二维、三维联动技术对建筑外观场景进行二维和三维联合仿真,通过特定视角选取作业空间,避免钢构件吊装过程中出现碰撞等安全事故。同时将虚拟吊装模型与ANSYS分析软件结合,对吊装构件和设备的应力状态和变形进行分析,以满足钢结构吊装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要求。通过实例对开发的大型钢结构虚拟吊装施工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开发的虚拟吊装施工系统能实现对吊装现场实时漫游监控,避免了因施工顺序混乱而造成的钢构件无法安装或高空待装构件发生碰撞损伤等问题,通过软件对钢构件的位移、应力和安全稳定性指标进行分析,保证了钢结构吊装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别从整体气味和挥发性成分两方面对不同热处理条件的油茶籽油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温度油茶籽油气味成分的样品间进行分析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在低温加热(30~90℃)时,随加热时间延长油茶籽油气味轮廓趋于稳定,高温加热(120~150℃)20 min后随加热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气味轮廓呈现发散性,规律与GC-MS测定结果一致;利用电子鼻建立的油茶籽油气味模型可以对未知油茶籽油样品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进行定量预测,预测加热温度的模型中,当加热时间为20 min和40 min时,相对偏差分别为7.9%和3.6%;在预测加热时间的模型中,当加热温度为60℃和90℃时,相对偏差分别为14.0%和11.3%;GC-MS结果表明加热后油茶籽油的挥发性物质中杂环类、部分酸、醛、醇类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己醛、环戊烷、环辛烷含量随加热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辛烯醛和2,4-壬二烯醛的含量随加热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以上现象推测来源于脂肪氧化降解、斯特雷克儿氨基酸反应或美拉德反应的Strecker降解。  相似文献   
7.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食品科学》2019,40(23):14-18
以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进行干燥,通过测定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丙酮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经过最高强度(150℃红外辐射和热风加热120 min以及高火力微波辐射加热20 min)干燥处理后,3种干燥方式中丙酮醛含量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3-脱氧奥苏糖含量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3种干燥方式中乙二醛含量均约为7.0 μg/g。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3种干燥方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研究结果为探究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机理以及优化油茶籽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相似文献   
9.
基于目前该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了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各专业,从分析职业岗位技能入手,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实施了改革,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会展类建筑一般存在较长的空间距离和人流动线,交通构成复杂、交通方式多样,且大型会展交通需求量大,高峰时段需求集中,因此交通枢纽在会展建筑中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结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中央廊道设计,针对鱼骨式规划结构的会展建筑交通枢纽中央廊道部分设计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