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人工浮岛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工浮岛是一种生长有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的漂浮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特点,能够被应用于多种类型的滨水区,且能提供重要的生态功能。人工浮岛单元易于调整空间配置形式,固定方式多样。太湖五里湖的工程实例表明:(1)人工浮岛上植物生长迅速,很快就能形成美丽的景观;(2)湖滨工程区内营养盐的浓度被大幅度消减,工程区内外透明度分别为80~120cm和40~50cm,浊度分别为15.9NTU和53.4NTU;(3)河口段浮岛边营养盐去除率为TP51.86%、TN39.64%、NH^+4-N66.92%,浮岛撤除后,河口的净化效果变差,其对营养盐的去除率仅为TP18.2%、TN9.2%、NHg-N27.8%。  相似文献   
2.
浅水湖泊直立沿岸带一般具有水深岸陡、水体污染严重、底泥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等特点,生态恢复困难.为了修复受损的浅水湖泊直立沿岸带,结合在滇池福保湾的生态恢复实践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采用清洁底泥吹填技术减少水深、改善底质性状、创造多样性地形,为水生植被恢复创造有利的生境条件.清洁底泥吹填技术的工艺流程为,首先对工程区周边进行勘察,确定泥源;接着选用合适的疏挖设备按工程区基底修复设计的要求进行吹填施工;最后在基底修复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水生植被种植等工程.该技术在滇池福保湾的应用显示,吹填工程实施2年后,工程区内水生植物得到初步恢复,恢复效果明显好于未采用该技术的恢复区.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评价洱海入湖河流白鹤溪的健康状况,综合考虑河流水文、河岸带状况、河流形态、水质、水生生物、景观旅游六个方面,构建了白鹤溪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形式,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随即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了白鹤溪8个监测断面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白鹤溪整体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与轻微病态之间。8个监测断面中箐口(B1)和古城段(B4)断面的综合健康指数最低,处于轻微病态与病态之间,其他监测断面均处于轻微病态与亚健康之间。白鹤溪箐口以上河道取水、旅游污染是影响白鹤溪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水质指标得分与河流综合健康指数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003。该评价体系可为其他类似入湖河流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三类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环保疏浚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钝化技术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内容、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费用效益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环保疏浚技术适用于大面积重污染湖区或河口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覆盖技术适用于中深水湖泊、海域或河流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钝化技术适合于风浪扰动不大、非饮用水源地功能湖泊底泥污染的控制.并对三项技术在我国湖泊底泥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利于水生植被恢复的因素,采用清洁底泥吹填技术修复福保湾直立沿岸带基底。为了研究吹填修复区水下地形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利用实地测得的7次湖底高程数据在Surfer软件环境中对工程区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进行了模拟分析,同时对吹填湖泥的沉降过程进行了室内模拟。结果表明:①清洁底泥吹填工程实施后,直立沿岸带基底得到了有效修复;②吹填后新形成的湖底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湖底地形趋变平缓,逐渐稳定,但在工程区边界带发育了宽约2 m的冲沟;③吹填后由于水深变浅,湖底表面富含细沙颗粒沉积物,结果工程区内浪成沙波发育;④吹填后修复区地形的演变是吹填底泥在重力作用下的脱水压实和湖湾风浪淘蚀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太湖五里湖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5年的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分析了五里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和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五里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漫长的群落演替阶段,50年代以前,大型水生植物生长茂盛,盖度高、生活型丰富;20世纪70年代至2002年,是水生植物群落的退化消失阶段,浮游植物剧增,大型水生植物迅速消失,小河道和湖边池塘等浅水环境成为水生植物的最后避难所。2002年至目前,水生植物群落恢复阶段,示范工程区内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工程区外岸边浅水区水生植物有了自然恢复的迹象。②随着围垦活动、水质、底质和鱼类的变化,水生植物群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生植物是在与其它生态因子的相互耦合作用过程中逐渐退化消失的,是在人类干扰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种正反馈过程加速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碱性条件下用米糠多糖与三氯化铁制备米糠多糖铁(RBPIC)。理化试验表明米糠多糖与三氯化铁生成了稳定的RBPIC,RBPIC在p H 4.1~12.6的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RBPIC中铁含量为18.41%;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RBPIC与ct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RBPIC与ct DNA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7.27×106 L/mol;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BRPIC/DNA可以有效促进DNA凝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