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研究了以超滤为核心,流程为颗粒活性炭-纳米金属簇-超滤-紫外线的集成净水工艺对原水中浊度、CODMn、氨氮的去除,进行了不同原水浊度下超滤的膜污染成因分析和化学清洗试验。结果表明,集成工艺出水浊度稳定在1 NTU以下,对CODMn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9.86%和50.95%。出水水质达到了现行GB 5749-2006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较高浊度的进水对超滤膜不会造成不可逆的膜污染,但在持续较高浊度进水条件下膜阻力会快速提高并最终造成膜污染。对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浊度进行更有效的预处理能减缓膜污染的进程,膜污染发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化学清洗能有效的恢复膜通量。 相似文献
4.
土壤—植物系统净化地表径流非点源
污染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6 m土槽构建土壤—植物系统,以无植被土槽为空白对照,设置不同的污染物进水浓度,采用模拟径流方式进行非点源污染净化实验。结果表明:(1)植被的存在能有效滞缓径流和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其中土壤—高羊茅系统的净化效果略优于土壤—紫花苜蓿系统,其SS、NO-3-N、NH3-N、TDP、PP去除率分别达到86.61%、25.83%、52.03%、26.53%及76.59%;(2)在本研究的进水浓度范围内,浓度变化对处理系统净化效果的影响与污染物存在状态有关,进水浓度增加后颗粒态污染物去除率无显著变化而溶解态氮去除率均出现明显下降;(3)以污染物出水浓度随径流长度的变化表征污染物截留特征,SS和PP出水浓度均随径流长度增加而呈指数降低,NO-3-N、NH3-N和TDP出水浓度随径流长度增加而呈线性降低,植被及进水浓度条件对污染物截留特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6.
与城市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相比,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可以采用源分离技术与污水资源回收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有效回收污水中的营养盐、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了三种源分离生活污水,包括尿液,灰水(洗浴、洗衣水等)和粪便。尿液不到家庭废水总量的1%,却含有50%~80%的氮、磷和钾等营养盐以及大部分药物和激素。粪便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固体和病原菌,并携带剩余的药物/激素残留物。灰水量最大,但是在三类污水中其营养盐、病原菌的含量最低,但含有洗涤剂和个人护理产品等污染物。提出了两种模式的生活污水源分离及污水处理技术。尿液的最佳处理技术是用鸟粪石沉淀法回收磷,用氨汽提法回收氨氮。黑水的最佳处理方法是厌氧消化;灰水的最佳处理方法是人工湿地和BAF、MBR等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由于灰水污染物浓度较低,水量占比大,约占家庭生活污水总量的75%左右,容易实现灰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因此研究灰水回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述了不同地区的灰水水量和水质特点,总结分析了过滤、人工湿地、膜生物反应器等不同处理技术对灰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灰水的产生量受生活方式、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灰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与使用的洗涤剂类型有关,并受到其他家庭活动的影响。人工湿地和过滤技术能有效去除灰水中的污染物,是较适宜的灰水处理技术。当前国内外更多的关注了单项处理技术对灰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未来应该结合灰水的水量水质特点研发针对不同回用目标的灰水处理组合工艺,研究灰水中微污染物去除技术,确保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8.
9.
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的水源地水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详细对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指标与限值,指出我国水源地水质评价标准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认为我国相关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借鉴欧美等国的相关标准来进行补充完善,增强其系统性和针对性.建议采用综合水质指数评价方法评价我国水源地水质状况,综合考虑水体理化性质、微生物和毒性指标,实现评价结果由单因子评价水质参数是否合格向水源地水质状况等级划分转变,使我国水源地水质评价由单因子评价向综合评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生物慢滤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作用,本文对滤床不同深度的滤料取样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表层生物黏膜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以及各种微生物分泌物,这些微生物形成了良性循环食物链。本文对滤床不同深度的滤料取样分析了细菌总数、SS、POC三个指标,结果表明,微生物主要集中在表层滤料2cm厚度内,滤床达到90cm高度即能保证出水水质,这为生物慢滤反应器设计和运行维护提供了参考数据。随后对生物慢滤反应器进行了避光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慢滤反应器采取适当的遮挡避光措施既可以有效减少藻类生长,增加运行周期,又不会降低处理效果,对于我国福建、四川、湖北等地生物慢滤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