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机械仪表   5篇
水利工程   1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登陆西移的0605号台风“格美”的影响,2006年7月下旬梅州市出现了一次洪水过程。分析表明:台风本身环流带来的暴雨是这次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该次台风暴雨雨量高度集中、强度大,形成的雨洪具有产汇流快、历时短、来势凶猛、水位暴涨的特点,且洪水过程是典型的单峰型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洪清  江平  罗碧瑜 《人民珠江》2007,(5):16-17,36
在高空槽、西南低压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2007年6月7-10日梅州市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全市4天平均降雨252 mm,梅江下游出现20年一遇、韩江出现10年一遇洪水。从降雨过程与洪水过程特点等方面全面分析该场洪水的发生、发展特性。  相似文献   
3.
梅州莲花山两侧地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性趋势方程、滑动平均方法对梅州莲花山南北两侧地区近50年的气温、降水的各季及年平均值进行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莲花山两侧地区各季和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增温明显,且山北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要比山南侧大,四季中北侧地区是冬季气温增暖速率最大,南侧地区则是春季气温增暖速率最大。50年来,梅州莲花山两侧地区的年降水量均呈弱的增多趋势,但山南侧增多的速率要比山北侧梅县的大;四季中北侧地区是夏季降水变化率最大,南侧地区则是秋季。  相似文献   
4.
用Pearson-Ⅲ分布推算梅州最大一日降水量的重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地区因降水过量而造成的洪涝灾害,与最大一日降水量密切相关。因此,对预报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最大一日降水量进行理论估算,可为防汛抗洪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推算了梅州市最大一日降水量的重现期:20年一遇为173.81mm,50年一遇为208.8mm,100年一遇为235.1mm,200年一遇为261.4mm。据此计算梅州市1961年8月26日出现的历史最大一日降水量224.4mm,其重现期约为75年一遇。经雨量历史资料验证,该方法拟合情况良好,表明其对不同重现期下最大一日降水量的估算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5.
用Pearson-Ⅲ型分布对梅州市春季(3—5月)的逐年降水量进行拟合,试图计算春季各月和整个春季降水总量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极小值,从而得出它们在不同重现期下的干旱程度。结果表明:春季5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371.45mm,10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308.98mm,50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217.74mm,100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190.73mm。另外通过对春季不同降雨量的重现期计算,并与实况相验证,发现拟合结果是可信的。此外还计算了梅州市2002年春季干旱的重现期为:3月份约5.4年,4月份20.7年,5月份约40.7年,而整个春季干旱的重现期则为181年,表明2002年的春季干旱确实是近百年来少见的。  相似文献   
6.
2004年后,随着自动气象站资料在我省的业务运用,在梅州常出现自动站地表最低温测量值为3℃左右甚至5℃时也有霜的现象,自动站地表最低温度测量值明显比人工观测值高。本文分析了梅州市各县在平行观测期间最低气温和最低地表温度资料,发现在晴空辐射降温明显时,自动站地表最低温度测量值比人工观测值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Lotus Domino/Notes的“代理”,或者用VB.NET等编程工具访问Domino数据库,获取用户邮箱或数据库外出邮箱中发信人、发信时间、主题等信息,通过企信通短信接入服务,实现Notes邮件提醒功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梅州市1953—2006年气温、降水的各季及年平均资料以及梅江干流有关水文测站的径流、水资源资料,分析了梅州市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的变化及其对径流、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梅州市各季和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增暖速率最为显著;近50年来梅州市年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春、夏以及冬季降水量也处于增多的趋势,而夏季降水的变化倾向率最大。对应于气候的变化,梅州水资源总量与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梅州市两次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每6h1次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产品,分析了1988年12月30-31日(简称过程1)和2013年12月15-16日(简称过程2)梅州市2次大范围冬季暴雨过程,为冬季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次冬季暴雨过程都是发生在孟湾偏强南支槽东移过程中,梅州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和低层强低值系统边缘的风速辐合区,暴雨落区大体上沿副高西北侧边缘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温距平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典型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或者处于中性状态,对梅州地区冬季暴雨过程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1年10月11~14日的常规气象资料资料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云迹风)等,综合分析了2011年10月梅州一次秋季暴雨过程,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第一阶段的降水主要是东南气流造成的,第二阶段主要由高空槽、切变线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期间,广东省湿层深厚;第二阶段降水高、低层配置较好,有利强降水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