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5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98篇
电工技术   178篇
综合类   233篇
化学工业   319篇
金属工艺   126篇
机械仪表   177篇
建筑科学   220篇
矿业工程   135篇
能源动力   59篇
轻工业   163篇
水利工程   161篇
石油天然气   253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25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1篇
冶金工业   96篇
原子能技术   22篇
自动化技术   3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客运索道从立项建设到最终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前期规划和立项阶段、建设场地选址和选线及设备选型阶段、现场安装阶段),现有的市场准入制度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分析3个阶段的准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准入制度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进行高温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拉伸试样断口形貌及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试验钢的相变及析出相,研究了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第Ⅰ脆性区>1200 ℃,第Ⅲ脆性区为850~950 ℃,未出现第Ⅱ脆性区,第Ⅰ脆性区的出现主要是在加热过程中试验钢由γ奥氏体向δ铁素体转变引起的,第Ⅲ脆性区的出现是因为沿晶析出M23C6、M2(C, N)等硬脆相引起的;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随着拉伸温度升高而降低,断面收缩率在1000~1200 ℃温度范围内逐渐增大并表现出极佳的热塑性,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温度超过1200 ℃后断面收缩率急剧下降;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热锻温度应选择在1000~1150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并且可以避开第Ⅰ与第Ⅲ脆性区。  相似文献   
3.
使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及Phenom Partical X扫描电镜能谱仪研究了热变形工艺对铈-硫易切削不锈钢中硫化物形态演变的影响。铈-硫易切削不锈钢铸坯中的硫化物呈球形、椭球形、纺锤形或短棒状并以簇状形式沿晶界分布,属于第Ⅱ类硫化物。在800~1100 ℃温度范围内,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硫化物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加,平均面积逐渐减小。在800~1000 ℃温度范围内,随着变形量从10%增加到70%,长宽比≤3的硫化物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当变形温度为1100 ℃并且变形量增加到70%时,长宽比≤3的硫化物所占比例又略有增加,硫化物发生熔断或重新形核。在10%~70%变形范围内,硫化物的相对塑性升高,在30%变形量达到峰值后又逐渐降低。在800~1100 ℃温度范围内,当变形量不变时,硫化物的相对塑性随变形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高温大变形更容易得到均匀弥散细小的硫化物。  相似文献   
4.
水产品过敏是一个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非热加工技术作为食品新型绿色加工手段逐渐应用于降低水产品致敏性的研究领域。故本文简略介绍了食物过敏,综述了辐照、超声波、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糖基化处理、酶解法等非热加工技术消减水产品致敏性和血清学、模拟消化、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水产品致敏性评价方法,为低致敏性水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煤炭智能开采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放顶煤工作面的智能化滞后于综采工作面。智能放煤是实现智能放顶煤开采的关键核心技术,低照度、小空间、高粉尘、煤矸叠压、声振信号干扰、夹矸误识别等问题严重制约智能放煤技术开发。在探索尝试图像、声音、振动等多种煤矸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精准快速识别混矸率与适应恶劣环境是图像识别智能放煤需要攻克的主要技术难题。针对混矸率识别问题,将混矸率细化为投影面积混矸率、表面体积混矸率、内部体积混矸率。建立了轻量级的放顶煤工作面矸石识别及边界测量模型,实现了投影面积混矸率的精准快速识别。提出了快速写意重建和精准重建等2种煤矸块体三维重建方法,研究了煤矸块体三维形态特征与二维形态特征关系,揭示了后部刮板输送机上煤矸块体堆积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表及里”的混矸率高精度预测2步走策略,以实现透明化煤流,达到混矸率高精度测量的目的。针对低照度、高粉尘等恶劣环境适应问题,提出了立体视觉照度智能监测与自适应调节方法,为图像采集实时提供最优照度环境。基于人体仿生学以及边缘AI技术开发了智能图像采集系统,提出了基于频域先验的单通道Retinex去粉...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种水工建筑物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的泵站水位预测难题,提出基于GRA-NARX(grey relation analysis-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s)神经网络的泵站站前水位预测模型。该模型包括灰色关联分析(GRA)和NARX神经网络两部分,利用3种训练算法和不同时间延迟分别对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屯佃泵站站前水位进行2 h预测,并与NARX模型和GRA-BP(grey relation analysis-back propagation)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GRA-NARX-BR(grey relation analysis-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s-bayesian regularization)模型用于水位预测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影响因子,预测精度高,相关系数最高达0.986 62,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008 6 m,预测效果比NARX模型和GRA-BP模型好,且时间延迟越长,均方根误差越小。模型也可在其他调水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雷浩  高鹏  胡德虎  曹文军  苟世峰  闫哲 《焊管》2022,45(12):62-64,68
在螺旋埋弧焊管预精焊焊接过程中,导电刷与钢管表面接触是否良好,直接影响钢管埋弧焊缝及管体表面质量。通过增强导电刷底板强度,增加导电刷数量,优化导电刷角度调节及固定结构等,解决了焊接过程中由于导电刷与钢管表面接触不良产生的焊缝缺陷及钢管表面电弧烧伤问题,提高了焊接质量,减少了导电刷更换频次及使用数量,节约了材耗,实现了改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音是人们传递信息内容的同时又表达情感态度的媒介,语音情感识别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语音情感识别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进程入手,从6个角度逐步展开对语音情感识别研究体系进行综述。分析常用的情感描述模型,归纳常用的情感语音数据库和不同类型数据库的特点,研究语音情感特征的提取技术。通过比对3种语音情感识别方法的众多学者的多方面研究,得出语音情感识别方法可期望应用场景的态势,展望语音情感识别技术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冗余系统动态性能难以描述、共因失效影响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考虑共因失效的广义随机Petri网络(GSPN)模型。在对典型冗余结构进行建模的过程中,引入冲击库所/变迁的概念拓展Petri网建模表示方法,并利用可达图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有效描述了系统的动态失效行为。利用GSPN模型时间变迁特性,合理设计网络结构,实现单元以及系统的故障状态信息保持。在提出的GSPN模型基础上,运用蒙特卡洛仿真的可靠性评价方法生成系统寿命数据,计算系统的可靠性。以某型导弹PLC系统为例进行从单元到系统的模型搭建,实现多种冗余结构混合的系统可靠性求解。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考虑共因失效的传统解析法的可靠性差值在0.02以内,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光程吸收池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 (TDLAS) 系统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噪声干扰, 影响着其 实际检测性能。针对这种干扰的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利用小波降噪法来改善 TDLAS 系统的探测性能。首先依据理论 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小波函数和分解层数, 然后通过这种小波对叠加干扰的仿真信号进行滤波, 结果表明这种降噪技 术具有良好的去噪效果。最后利用小波降噪技术处理了实验采集的不同浓度气体的直接吸收光谱 (DAS) 和二次谐波 信号, 相比于原信号, 降噪后信号的信噪比从 0.4 增加到 259, 系统的检测限也达到 7×10−6, 表明小波降噪方法在气体 光谱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