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文章在分析我国地下水超采管理标准规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地下水管理中存在的监测标准政出多门、水位划定标准和地下水超采治理评估标准缺失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坚持地下水监测的统一管理,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监测标准规范,落实地下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加快出台地下水水位划定标准,坚持治理与效果评价并重,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效果评估标准,严格执行地下水标准规范,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等加强地下水超采管理标准规范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水利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文章梳理分析了近年来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广东省等典型地区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的主要做法,并针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盈利能力、盘活存量资产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等多角度...  相似文献   
3.
嘉善紧抓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的契机,大力开展河湖整治,有力提升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助推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了幸福河湖迭代升级,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文章总结了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幸福河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了相关启示和建议,为推动实现水生态优势向乡村振兴发展优势的转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5.
鲁西南地区是历史时期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交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系水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分析了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区域河湖水系格局及湖泊数量、积水面积等指标,试图复原区域水环境变迁的大体脉络,并基于水利史的视角分析区域环境演变的动因。研究认为,黄河1128年南徙夺淮、元代京杭运河的营建及1855年铜瓦厢改道是区域水系演变的三个重要节点,不同阶段区域湖泊数量及积水面积逐渐减少,黄河变迁成为区域水环境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类活动对其演变历程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会通河的开凿和经营塑造了区域相对稳定的水系格局及水环境。认知区域水环境的历史背景,总结变迁规律和蜕化原因,为当前修复区域水环境、改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强化水利行业监督,加快构建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监督体系,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山东省围绕水利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监督制度体系,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督查检查、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文章在总结山东省水利行业监督现状和分析新阶段面临新形势要求的基础上,从健全...  相似文献   
7.
我国河湖刑法保护制度建设比较滞后,以致《水法》《防洪法》等一些河湖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对现行的法规和河湖管理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刑法》应加快构建相关制度;②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刑法》需要确立"非法侵占水域岸线罪";③聚焦管好"盆里的水",《刑法》需要推进"水污染行为"单独入刑,强化刑法在水资源水质方面的保护功能;④聚焦维护河湖秩序,不仅需要将未按许可证要求采砂的非法采砂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而且要强化采砂执法监管,促进采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通过研究并完善河湖刑法保护制度,以期为强化河湖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依据安徽省109个雨量站1978年逐日降水量数据,综合运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法、建立区域旱情指数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逐步缩小时间尺度的方式,对安徽省1978年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修正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法,由于充分考虑了前期降水的累积效应,其分析逐日干旱结果符合实际情况;(2)区域旱情指数法是确定干旱过程起始和终止的有效方法;(3)安徽省1978年发生春、夏、秋三季连旱,干旱持续253 d,其中,4月4日—8月11日连续130 d全省旱情最重,在5月3日全省75%的耕地旱情等级达到重旱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美人蕉、还原铁粉和膨润土为原材料制备植物基铁碳微电解材料,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Fe/C物质的量比、炭化温度和焙烧温度3个影响因素,后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均质化-炭化-焙烧”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优制备条件。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方法,探究烧制温度对植物基铁碳微电解材料固有性质及其去除As(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制备条件为Fe/C=1.05、炭化温度502.87℃、焙烧温度760.92℃。烧制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增强碳基组分得电子能力,加速As(Ⅲ)氧化为As(Ⅴ),降低水体生物毒性的同时提高对As(Ⅲ)的去除率;当焙烧温度高于700℃时,膨润土晶体结构层瓦解,渗透性提高的同时加速Ca2+、Mg2+离子释放,并促进Fe3+的水解沉积物互斥作用减弱,提高对As(Ⅲ)的吸附容量;还原铁粉过量5%,在保证反应时微原电池数量的同时,表面氧化产生的Fe3O4、Fe2O<...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