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12篇
能源动力   4篇
水利工程   19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常用的核密度估计在计算离散点密度上存在的诸多局限,提出了空间点密度算法。该算法在保持点离散属性与初始空间位置的基础上,设定分箱规则,获取离散点最近的格网点坐标;通过遍历,统计并计算每个搜索邻域内点的数量,以离散点初始坐标与点密度值为输出结果。以USGS的美国大陆地下水资源数据集展开实验研究,采用可视化输出与时间复杂度为验证指标,与核密度估计算法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点密度的识别性,获取了离散点真实的密度值,可视化效果与精度方面均优于ArcGIS 10.4.1与kde2d核密度分析的结果、运算效率优于kde2d算法。  相似文献   
2.
以里下河区的大纵湖、得胜湖、蜈蚣湖、九龙口为例,分析了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的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了引起其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以及三种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通过C/N和N/P的比值追溯C、N、P的来源。结果表明,四个湖泊中表层沉积物中的TOC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刚经过疏浚的湖泊表层底泥中的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明显小于其他湖泊;不同湖泊营养盐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除DS采样点外,研究区域C/N值多介于2~8之间,有机质来源以水生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泥沙淤积与洲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人民长江》2009,40(14):74-75
根据1974、1995年洞庭湖湖盆地形的测量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洞庭湖的泥沙冲淤与洲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的湖盆泥沙淤积强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步减弱,表明洞庭湖的淤积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增长;湖泊的泥沙淤积特征,表现为入湖三角洲的向前推进和边滩的扩张延伸,其它形式的淤积较小,呈现洲滩面积扩大、敞水区面积减少、深泓不断出现并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梯级河滩湿地对贾鲁河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贾鲁河畔建设了总面积为7400m2的两级表层流河滩湿地系统,其基质为粘性较高的粉壤土,水力负荷为14cm/d。处理受污染贾鲁河水的运行结果表明,夏季对TN、TP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73%、77%和83%以上,冬季的处理效果有所下降;对COD的去除率在26%~50%之间,初冬则降到14%;在夏季对NO3--N的去除效果较好,秋、冬季节则发生了硝态氮的积累,出水硝态氮最高可达7mg/L。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增加湿地的处理能力,前段宜采用耐污挺水植物,中段可种植放氧能力强的沉水植物以促进氨氮的硝化,后段种植株叶密集的浮叶植物能够促进反硝化,最终提高对氮的去除效果。梯级河滩湿地可有效净化水质,是修复受污染河流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低氧接触氧化/微曝气人工湿地工艺净化污染河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低溶解氧接触氧化与微曝气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对滇池入湖污染河水进行处理,以解决人工湿地在高负荷下运行时易堵塞和效率低的问题。结果表明,在低溶解氧条件下接触氧化反应器对SS、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2%和57.4%,且运行稳定。新型轮换式微曝气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溶解氧环境得到了改善,悬浮物及脱落的生物膜在气流作用下不易沉降堵塞,在气水比为1∶1的条件下湿地的进水氨氮负荷可达15 g/(m2.d),平均去除率为89.6%,硝化效率明显提高。TN的去除主要依靠湿地内部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轮换式曝气使溶解氧梯度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当出水溶解氧为2~4 mg/L时,湿地单元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40.6%。该组合工艺整体运行稳定,除污效率高,为污染河水的净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积分方法导得了漫滩河道全断面水流的积分方程组,应用四点加权隐格式离散方程,建立了漫滩河道洪水演算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各流道(如滩地、主河槽等)的不同阻力特征,反映了主槽和滩地水流流动路径的差异.用该模型计算了露滩、漫滩和露、漫滩交替的3种水流运动,并与二维RBFVM-2D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以长江宜昌~螺山江段1998年实际洪水过程为例,测试了模型的应用效果.计算结果均表明,本文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漫滩河道的过流特征,并改善了漫滩河道洪水演进的模拟与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水系多为东西走向,南北向沟通江淮水系的古水利工程有邗沟等.从文献记载、实地考察及遥感解译等方面阐述了史书中记载的古江淮运河存在的可能性,江淮运河的恢复对中部经济的崛起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如何解决新江淮运河工程选线中巢湖段、肥西段及淮南段中存在的地质、地貌、工程设计等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坡面植被分布对降雨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黄土高原约15°的自然荒草坡面上,对两个坡面小区进行野外模拟降雨实验,其中一个从坡顶向坡底逐渐破坏地表植被和结皮,另一个从坡底向坡顶逐渐破坏地表植被和结皮,分别对破坏过程中各种植被面积下的降雨产流产沙量进行比较,结果认为:在相同面积条件下,位于坡底的植被比位于坡顶的植被保水作用高2.4倍,保土作用高2.8倍;随着植被面积的减少,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呈不均匀的增加趋势,在不同的植被面积变化范围,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增幅不同。  相似文献   
9.
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明确了大学城的正确界定和科学内涵,分析了大学与城市间相互作用以及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大学城建设将对城市发展产生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共享效应和互动效应,可以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城建设背景和发展现状,总结了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就并重点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理念,深入研究了实现良性“城城互动”的实施途径,为我国大学城的持续、健康、科学、生态地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赖格英  于革 《计算机应用》2004,24(6):131-133
古气候是现代和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参照系,古气候研究与全球变化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当今国际上地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如何更好地再现和重建古气候,模拟古气候环境下的大气环流基本场在两维空间格局上基于时间维的动态演化过程,提供古气候动力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和表达,是古气候动力模拟研究工作中不可忽缺的一个环节。文中针对古气候动力模拟研究中的动态演化问题,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实现古气候动力模拟动态演化的可视化过程。为古气候动力模拟研究、再现和重建古气候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分析和演示工具,在全球变化和区域响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