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5,(12):65-68
为研究东平湖不同生物量菹草腐烂对上覆水中碳氮磷浓度的影响,将杀青后的菹草按1、5、10 g/L的生物量分别投放进装有超纯水的烧杯中,并分别置于25℃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在不同时刻测定了上覆水中总碳(TC)、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并计算了碳氮磷的累计释放量和单位质量累计释放量。结果表明:菹草腐烂过程中,上覆水中TC、TN、TP的浓度及其累计释放量均随菹草生物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低生物量(1 g/L)下TC、TN的单位质量累计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生物量下的;各生物量下上覆水中C/N为0.54~0.59,随时间变化较小;菹草腐烂过程中N的相对污染负荷大于P的。 相似文献
2.
以某河流几个主要特征污染因子为例对利用污染重心模型分析地表水系污染时空分布状况及污染变化趋势的方法及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建议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应充分注重水文自然规律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遵循污染实际分布规律合理制定排污规划,恢复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借助MapInfo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和Surfer7.0格网文件的数据内插方法,根据空间的采样数据可以拟合一个人口密度的数学曲面,可以模拟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文章选择Quadratic surface回归类型确定趋势面方程,利用2006年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网站提供的人口及几何数据,建立了甘肃省地市级人口密度二阶空间趋势面模型,并制作了趋势等值线图与剩余值散点图。分析表明:甘肃省的人口高密度区在平凉、天水、临夏、兰州围成的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四边形区域。以此区域为核心远端向西北、毗邻向东北和西南两侧密度递减。南北两侧的密度变化明显;西北部地区密度梯度较小,人口密度最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可以应用于其它地区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
以反硝化除磷过程中N2O的减量化为目的,分别以乙酸、乙酸和丙酸的混合物、丙酸为碳源,研究了碳源类型对系统中N2O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酸为碳源时反硝化除磷过程中N2O的产生量最多,以乙酸和丙酸混合物为碳源时N2O产量次之,以丙酸为碳源时N2O产量最少。使用乙酸、乙酸与丙酸混合物和丙酸为碳源时,N2O产生量占总氮(TN)去除的比例分别为8.67%、1.48%和0.72%。不同碳源导致了系统反硝化进程的不同:以丙酸为碳源时,硝酸盐与亚硝酸盐还原速率比值最低,系统中几乎没有亚硝酸盐的积累;同时,在混合酸和丙酸系统中,聚3-羟基戊酸盐(poly-hydroxyvalerate, PHV)成为聚羟基烷酸酯(poly-β-hydroxyalkanoates,PHA)的主要成分,PHV量的增加导致N2O产量减少。因此,以丙酸作为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外加碳源对N2O的减量化有明显优势,但该过程中系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果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后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2000年、2009年和2014年3期Landsat影像进行分类;在分类结果的基础上,应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特点及驱动因素;最后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水域周边出现了更多的建筑用地,景观指数INP由7 174增长至10 334,蔓延度指数IC由64.594 4减少至63.651 5,景观格局总体呈破碎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2009—2014年香农均匀度指数ISHE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SHD指数小幅上升,景观格局集聚度水平提高,但是与2000年的景观格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天然湿地被人工湿地取代,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南四湖集流面积最大的入湖河流——东鱼河水质及其健康风险水平,自上游至入湖口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盐度(SAL)、溶解氧(DO)、溶解性有机碳(DOC)、N、P、Hg和As的含量,并采用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其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东鱼河水体中DO、As、NH_3、TP、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39、0.002 6、0.61、0.27、0.000 25mg/L;各点位DO和As含量均达到Ⅲ类水标准,Hg、TP、NH_3的超标率依次为90.9%、45.5%、18.2%,Hg的平均含量为标准值的2.5倍;各指标具有显著的沿程变化,主要表现为中下游N、P和有机污染较为严重,DOC与各形态N、P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As分别与DOC和NO-2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东鱼河水体中致癌物As的健康风险值为0.31×10~(-5)~5.04×10~(-5)/a,占总健康风险值的99.95%以上,介于US EPA和部分机构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6)~1.0×10~(-4)/a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2009-2011年的实地监测资料和前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东平湖湿地水型、湖水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湿地植物、土壤、水文的净化功能,并探讨了水质变化原因和净化机理。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作用下,东平湖水型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碳酸盐型转变为硫酸盐型;由于入湖河流污染,湖泊入湖口比出湖口总氮、总磷含量明显要高;经过治理,21世纪比上世纪90年代总氮、总磷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6%与48%;菹草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85%与54%;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总氮、总磷含量均比平水期少,因此东平湖湿地净化功能与土壤、植物、水文状况以及人为干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位于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格局计算软件,分析了该区域1990、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如下:研究期间居民点与建设用地增加2 934.87 hm2,其它类型用地减少,尤其是旱地、水体分别减少1 084.81 hm2、1 717.92 hm2;以种植业用地为基质(旱地、水田用地比例之和近80%)的农业景观较为稳定,但农业结构单一、景观多样性较低;人口数量、粮食生产、对优越生活条件的追求等农业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山东省为参照系,对2000~2009年聊城市的产业结构及其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将2000~2004年与2005~2009年2个时间段之间的3个分量进行比较,分析了聊城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结合聊城市近几年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