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DN200多喷孔活塞式调流调压阀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模拟,结合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Zwart-Gerber-Belamri空化模型,研究了小开度、中等开度和大开度下空化流动特性以及节流孔内空化的形成机制,并且分析了开度和空化数对空化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流孔处存在较大的压力和流速梯度,节流孔进口边缘附近会出现流动分离,在节流孔壁面形成附壁剪切旋涡,流动分离和附壁剪切旋涡是节流孔内空化的形成机制。同时,固定阀门进出口压力,随着开度逐渐增大,空泡体积线性增加,各开度空化强度相差不大。另外,随着空化数逐渐减小,流量系数呈现出先保持稳定后略微增加再急剧减小的变化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该类型阀门的结构优化与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泵站管路特性和轴流式止回阀阀门特性,建立高扬程泵站水力模型,对轴流式止回阀的多阀调节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并分析不同工况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管线中间和末端及水泵出口同时设置轴流式止回阀,多个阀门联动,可以大大抑制事故停泵时产生的升压和负压,不需要设置复杂的水锤防护装置,既节省投资,又收到较好的防水锤效果。  相似文献   
3.
长距离输水管道为有效控制弥合水锤,空气阀在结构上应具备快速进气缓慢排气特性。为研究缓冲阀瓣孔径大小、安装位置对空气阀水锤防护效果的影响。绘制了7组不同孔径大小缓冲阀瓣,分别布置阀体上端和阀体下端。利用Fluent计算流体软件求取了空气阀进排气流量特性参数;通过Hammer水力计算软件对安装该空气阀的输水管道,进行水锤防护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空气阀缓冲阀瓣布置在阀体上端对水锤防护性能好,缓冲阀瓣通流面积与空气阀出流面积比值为0.025时,其水锤防护达到安全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4.
高扬程短距离泵站在事故停泵时,水泵会快速出现倒转,一般的泵后阀门无法实现快速的关闭,导致机组迅速倒流倒转,而且管线中会出现负压甚至液柱分离,伴随较大的升压。针对这种情况,用特征线方法模拟水泵失电的过渡过程,并用轴流止回阀、空气罐和空气阀对系统进行水锤防护,效果非常显著,机组倒转和管线正负压力都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阀门公司提供的DN1000上盖式半球阀,对它的内部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8个不同开度下阀门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根据相关公式得出各开度下的流阻系数和流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阀门开度的增大,阀门的过流能力越强,流量系数越大,流阻系数越小;且开度大于70%时,流量系数迅速增加,而流阻系数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6.
大口径活塞套筒式调流调压阀流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流调压阀用于实现管线不同流量和压力工况的转换,其良好的调节性能和流动特性对管道系统的高效运行意义重大。本文以2400LT-41X-10Q型大口径活塞套筒式调流调压阀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分析软件Fluent结合RNG k-ε湍流模型及动网格,研究了不同开度下稳态工况及开、关阀过程中瞬态工况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由于活塞套筒的运动产生阻流作用,故开阀和关阀的动态流量系数均小于稳态值,而对应的动态流阻系数则均大于稳态值。同时,对应开阀和关阀过程,活塞套筒将受到反向的瞬态侧向力,且以轴向力为主。因固定套筒的需要,在全开度附近保留了一段空行程,使得竖向和水平的侧向力在该开度下出现了陡升的峰值,可能影响阀门驱动机构的操作或引起阀门的卡塞。另外,通过对比不同阀门开度下的阀内流速、压力、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等流场分布来对该其工作原理和流动特性进行说明。分析结果为活塞套筒式调流调压阀的选型和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针对长距离跨海供水项目水锤防护的研究较少,由于跨海段管道设置水锤防护措施较难,因此水锤防护主要集中在陆地段管道,实施范围有限,水锤防护难度较大。某沿海企业用水量为20×104 m3/d,通过提升泵站从水库向企业供水,采用D1 600 mm钢管单管敷设,管线全长约36.5 km,其中约24.8 km埋设在海底。借助Bentley Hammer软件,针对长距离“凹”字状跨海管道布置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并在停泵水锤工况下分析了水锤波的传递,进行了两阶段关阀水锤防护、设置单向调压塔和空气阀等水锤联合防护研究。针对“凹”字状管道模型跨海段后的陆地段管道负压大、水头线低等特点,提出加深该段管道埋深、放缓管道坡度的措施,并进行了经济技术比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