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节水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控利用,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渠系输水损失,搞好渠道防渗,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喷灌及微灌技术,利用薄膜、秸杆覆盖农田,提高田间用水效率;加强管理,实行节水灌溉制度,使全灌区的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之路是全球策略,可以称之为续工业革命之后的另一场革命。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单单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上,一个更重要的标志即是以科学、系统、完备的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高科技、高尖端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水利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何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是解决再生水灌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北京市郊区再生水灌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灌区水文气象、水量平衡状况、水利工程、作物种植结构及灌溉水源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再生水灌区多水源联合调度的关键技术问题,制定了不同典型年灌区多水源联合调度方案:运用实验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等技术.对灌区在不同的再生水利用率和南水北调水引入情景下.研究了灌区地下水位响应规律、土壤次生盐渍化调控机理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成果可为再生水灌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再生水灌区再生水利用率逐步提高,灌区内的地下水位逐步抬升.为避免由于地下水位过高而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必须根据再生水利用率的不同,每年需开采出相应的置换的浅层地下水资源,以控制灌区内的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且保障水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研究面向环境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保障地区水安全,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将遥感技术与和谐论理论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配置-调控模型的研究框架,该模型是以人水和谐度最大为目标,以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多维临界阈值及互馈关系方程、水循环方程等边界条件为约束的面向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多维临界和谐配置-调控模型。为了实现该模型的应用,需开展基于遥感的新疆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互馈关系及演变规律、水资源适应性变化机理与适应性利用原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应用规则及量化方法、基于遥感的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配置-调控模型、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配置-调控模型应用研究的相关工作。围绕上述内容,阐述了实现该模型的3个关键问题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在配置调控模型中的应用;水资源适应性利用规则定量化及如何嵌入模型中;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配置-调控模型如何构建。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不仅存在着干旱缺水问题,也普遍存在水质性缺水和水生态功能退化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系统的优化调控。随着三峡、南水北调中东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运行,为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了必要的工程手段,而三条红线等水资源管理措施的推进,使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调控水平显著提高。本文首先回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水库建设和水资源调控发展历程,然后通过引江济太工程调度、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和长江三峡等控制性水库调度实践,讨论长江水资源综合调控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于未来水资源综合调控中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需要开展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苏南丘陵地区水-社会经济-生态耦合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运筹学、经济学、水文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地处苏南丘陵地区的句容市的水—社会经济—生态耦合系统进行了系统概化和仿真分析研究,建立了苏南丘陵地区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水—社会经济—生态耦合系统仿真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多种水资源调控策略的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句容市水资源调控的最优策略,提出了句容市水资源调控战略的重点在于加大各部门节水力度、提高用水效率以及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生态环境,从而为实现区域水—社会经济—生态耦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中原城市群水资源系统现状,考虑系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引水和大型水库跨城市供水的特点,针对供水和需水结构两方面设置12个水资源调控方案。从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水资源调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综合优选模型对不同方案水资源调控效果进行评价和优选。结果表明:采用黄河干流+南水北调+大型水库联合供水方案以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加40%的需水方案组合的调控措施,对于中原城市群整体的水资源调控效果比较明显,即在基本供水方案的基础上,突破黄河干流、南水北调、大型水库等原分水指标限制,统一调配共用水源的水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8.
9.
10.
为更科学合理地对瓯江中上游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调控,依据流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应的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提出了体现依靠优势、克服劣势目标的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计算指标组合权重。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既充分考虑了专家意见,又避免了单一赋权的片面性。并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建立灰色综合评判模型,计算得到瓯江中上游流域水资源最优调控方案,与传统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证明提出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是合理可行的。由于改进的指标体系简化了传统指标体系,突出评价的针对性,使得基于该指标体系的灰色综合评判模型可用于瓯江中上游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的评价和优选,也为其他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优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