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导致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小城镇水环境现状,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低影响开发视角下小城镇规划设计进行思考,提出了从流域、街区、地块三个层面解决小城镇水环境问题的规划思路,并以河南省扶沟县高铁新区方案设计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该文针对重庆市南山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暴雨引发严重地质灾害等严峻水问题,基于对"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途径的解析,从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四个方面探索南山雨水管理方法,为解决类似的城市水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振强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5,(3):58-63
我国城市面临严峻的水安全风险,在做好城市排水的同时,必须转变城市水安全治理思路,顺应自然、运用自然并和谐推进城市开发,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在规划建设界属于全新概念,源于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和雨洪利用等,又是城市水安全的中枢机制,目前从理论认识、把握、适应、运用和发展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结合自上至下的国家创建要求和自下自上的地方申报意愿,本研究系统剖析了国家城市排水(雨水)排涝与海绵城市建设顶层政策设计,促进地方城市全面厘清国家政策沿革,抓住政策工作要点的革新,并从健全和完善地方城市申报能力出发,比对研究排水规划和申报要点的内容关联性,确认排水规划当成为申报的主体内容,但同时作为申报要点,应高于该规划,通过比较七市(县、镇)排水规划成果,来识别完善申报的路径,助力地方城市更好地从因地制宜、科学有效角度出发,提升现有排水规划内容,突出城市海绵体建设,来夯实申报创建能力,推动城市开发加快实现低冲击模式(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
6.
每年我国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城市建设速度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频发,生态破坏、径流污染、雨水流失等诸多问题,在城市建设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后,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用)》(以下简称《指南》),为各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以下分享笔者在项目建设中对海绵城市的思考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胡二平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5,(10)
近些年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排水设施规划、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排水设施规划,不仅影响到整个城市环境体系的构建,还会直接影响城市体系的高效运转。本文主要从城市排水现状和存在问题、要素的发展、新的规划方法、低影响开发设计("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论证分析,总结出一些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