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4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提出黄河入海流路运用的约束条件和方案集,依据顶层设计的理念,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清水沟、刁口河联合运用的模式,提出流路选择、行河方式、流路运用方案、流路运用工程措施的约束条件或边界条件,设置刁口河作为分洪通道或生态调水通道、刁口河与清水沟同时行河三个方案,提出应分析各方案的工程措施,并分析其对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影响,研究流路的管理模式及调度方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刁口河流路末期自然出汊点不断上提的演变特征以及清8汊河人工出汊的实践,提出黄河河口人工出汊宜在自然出汊点抵达高潮线附近时,并充分利用海域容沙能力、结合重大生产需求进行实施。现行清水沟流路在2004年和2007年出现两次较大规模自然出汊。出汊点上提2.5 km并接近高潮线,口门摆动距离达到7.2 km,表明清8汊河流路已处于"重新出汊"的行河末期。清水沟流路达到改道标准时,沙嘴延伸过长,将继续侵占孤东海域容沙空间。另外,孤东海堤附近海域自清8改汊以来水深最大增加了5 m,在波浪作用下仍将继续冲深。建议近期开展启用北汊河研究,实现缩短河长、充分利用孤东海域容沙能力、减缓孤东海堤侵蚀、支援油田开采等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改道清水沟流路后,改道点西河口以下在漫流淤积的基础上淤滩成槽,之后遇有利的水沙条件,河道发生明显溯源冲刷。1984年后,随着入海口门向外延伸,转为溯源淤积,由于连续枯水枯沙,溯源淤积发展缓慢,以沿程淤积为主。1996年实施清8人工改汊和1998年实施挖河固堤试验工程后,再次发生溯源冲刷。清水沟行河23年来,溯源淤积影响范围及程度均小于溯源冲刷,目前河道形态较好,流路仍有较大的行河潜力。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嵩县清水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水沟金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中,矿体受F8含金蚀变带控制,在Ⅳ中段和Ⅴ中段为矿区的主要矿带,其中Ⅳ中段是矿区的核心矿带,矿体以延伸小、厚度小、品位高为特征。含金蚀变带中硅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清水沟金矿床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岩浆岩三者共同控制。构造及热液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于特定的岸边界,海洋输沙能力的变化取决于入海水沙搭配关系,在入海沙量相同条件下,来沙系数越小,输送至外海沙量越多,反之亦然。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指出:黄河口海洋输沙十分复杂,涉及岸边界、各种持续和偶发的动力等诸多因素。实测的冲淤分布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离出某种因素单独所起的作用。实测数据显示,河口泥沙冲淤分布与来水来沙条件相关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1977-2000年间,来沙量偏少,输入外海泥沙的比例比其它流路时期偏大,排沙比达54%,平均每年输入外海泥沙的绝对量为2.83亿t。但具体到各个年份,不论是排沙比还是绝对量,年际间差异都很大,每年输入外海的沙量并不局限在2.3亿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