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湟水水资源质量的变化,以控制水体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根据湟水干流多个断面的2000—2016年水质实测资料,总结整理主要污染因子,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和季节性Kendall检验分析对湟水流域进行了水质空间、时间上的演变特征分析及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湟水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污染防治任务重。 相似文献
2.
3.
《人民黄河》2020,(1):6-10
水沙情势变化定量归因是水文学和流域地貌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以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的湟水为研究区,采用滑动t检验法、双累计曲线法系统分析了湟水干流径流泥沙的变化特征,量化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湟水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16年湟水干流上游石崖庄站径流量呈增大趋势,中下游站点径流量均呈减小趋势,各控制站输沙量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小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表现出很强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各站径流量均在1980年、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输沙量在1980年、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不同;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4.
流域管理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探索出来的一种可持续管理体制,是以水资源的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属性为基础,以流域为单元确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组织机构、管理内容、工作标准、工作程序、管理要求等方面加强流域防汛组织管理工作,促进防汛工作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把洪涝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确保防汛安全,对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流域管理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探索出来的一种可持续管理体制,是以水资源的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属性为基础,以流域为单元确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组织机构、管理内容、工作标准、工作程序、管理要求等方面加强流域防汛组织管理工作,促进防汛工作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把洪涝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确保防汛安全,对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水磨沟是湟水中游较大支流之一,水量丰沛、水质好,已成为湟水谷地的重要水源地。根据上水磨沟流域地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流域年内来水总量能够满足需水总量的要求,但在3—5月出现缺水状态,总缺水量为126.7万m3。湟水谷地水源地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已成为水资源利用的最大问题。建设蓄水工程是提高供水保证率最有效的途径,对水源地实施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周淑瑾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3,14(3):29-32
对湟水上游河川径流量丰枯变化、年内分配特征进行研究,应用条件概率分析连丰、连枯概率,和丰枯转移概率。研究丰枯变化趋势,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防汛抗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一种既相对简单又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整体水平的方法。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2000—2010年湟水干流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湟水各断面的综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水功能区的目标要求。将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与国标推荐的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水质类别)要差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以最差的水质类别作为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9.
湟水民和站丰、平、枯水年划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较高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流域控制站民和水文站丰、平、枯水年划分,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宁盆地湟水河流阶地与高原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生胤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5(3):81-85,97
通过对黄河上游主要支流——湟水河河流阶地剖面研究表明,湟水阶地最高达六级,形成于1.2 Ma,根据各阶地砂、砾石层、黄土层,研究了湟水阶地形成时代及发育过程、各阶地形成时期植被类型、气候环境、重矿物组合,并结合区域资料,讨论了阶地与隆升、古气候变迁耦合关系,得出了1.2~0.78 Ma;0.15~0.06Ma两期寒冷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