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长江》2021,52(1)
拟建新济洲水源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新济洲岛上,这里四面临江,属于长江下游河道行洪区。为了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洲滩资源,从分段分类控制利用的视角出发,对近期长江下游大洪水成因及新济洲渡洪方案进行了梳理;利用水力学公式,定量计算水源地的调蓄洪能力;利用二维水流模型,定量分析各流量级下水源地的运用对工程段行洪的影响;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防洪情势的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并结合长江下游河道治理、堤防加固等情况,综合确定新济洲水源地的防洪标准为20 a一遇,并制定出了防洪技术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荆南地区对减轻荆江河段防洪负担,确保荆江大堤安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荆南堤防防洪标准偏低,西洞庭湖的淤积对荆南堤防的威胁日益加重,洞庭湖原有的调节功能在不断减弱。为此,在明确治理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要抓紧堤防整险加固、涵闸的加固改造、电力排水站的新建和改造、灌溉条件的改善、水利工作与灭螺的结合、消除河道行洪障碍、进行支流改造等,并要切实加强管理,以达到提高荆江整体防洪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理论,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摒弃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一时经济繁荣的传统发展道路,鲜明地坚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其内涵体现在时空域内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条件下,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淮河中游行蓄洪区是淮干防洪的难点,也是淮河流域最贫苦的地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初步探讨行蓄洪区防洪减灾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共产主义渠西蓄滞洪区为河南省海河流域八大蓄滞洪区之一,运用机率较高。根据《卫河河道与坡洼治理规划》要求,刘庄闸拆除并改桥,刘庄至盐土庄段共渠左堤维持原状,河道按20年一遇排涝流量250m3/s挖深。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洪淹没损失也将越来越大,在今后的规划中应当把减少淹没损失作为目标。为此,建议对共渠进行扩挖,左堤按行洪水位加安全超高加固,并在盐土庄闸前设共渠西滞洪区退水闸。 相似文献
5.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降水量适中,但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仅建国后的50a里,就发生超警戒水位的较大洪水17次,约4年一遇。全市沿淮自上而下共设有董峰湖、上六坊、下六坊、石姚湾、洛河洼、汤渔湖6个国家级行洪区和瓦埠湖蓄洪区。行洪堤长98.85km,行洪区总面积164km^2,耕地面积1.33×104hm^2,区内人口7.14万人。淮河干流中游地势相对平坦,上游洪水向中、下游推进快,下游排水不畅等因素决定了淮南市行洪区频繁使用,除汤渔湖行洪区外,其它行洪区行洪机遇均不足5年一遇。 相似文献
6.
王晓华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2):72-73
行洪区村庄搬迁超概算的主要原因有设计漏项和变更,建设工期延长,建设征地费用增加,建设单位管理费等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8.
应用MIKE建立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典型年2007年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通过建立一、二维模型,将淮河干流河道与行洪区进行耦合连接,进而对100 a一遇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行洪区不同启用条件下的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整规划实施后行洪区启用条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及优化,为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遭遇100 a一遇洪水时,规划条件下花园湖行洪区按照临淮关水位达到20.60 m时启用,并且以进、退洪闸同时开启的闸门调度方式运用,行洪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姜唐湖蓄(行)洪区由姜家湖与唐垛湖联圩而成,退水闸位于原唐垛湖行洪区下口门处,设计行洪流量为2400m^/s,反向进洪流量为1000m^/s,主体工程为Ⅱ级建筑物。 相似文献
10.
淮河干流现有行洪区17处,分布在淮河中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两省,总面积1295km2,耕地122万亩,区内人口57万,GDP总值26亿元。17处行洪区分别是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潘村洼和鲍集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