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40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口局部模型是黄河口大模型前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所采用的生潮装置和控制系统在将要建设的黄河口大模型上的适应性、所选模型沙能否适应黄河口模型试验的需要、黄河口口门泥沙淤积变化与原型的相似程度等。根据黄河口泥沙输移特点和场地条件确定了模型模拟的范围是:河道部分起点在清4断面,超出了感潮段20 km的要求,海区宽度控制在15 km左右。参考以往黄河河道模型设计经验及国内外河口模型的比尺情况,经论证,黄河口局部模型初选水平比尺600,垂直比尺60,考虑到河口泥沙运动相对于河道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般性,确定黄河口局部模型主要应满足水流重力、阻力等一系列相似条件。通过对郑州热电厂粉煤灰和拟焦沙的特性分析,选用了能较好地模拟黄河口泥沙运动及冲淤规律的拟焦沙做模型沙。  相似文献   
2.
侯志军  王开荣  杨晓阳 《人民黄河》2008,30(1):33-34,39
对不同形式的阻力公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利用Manning-Strickler综合阻力公式及Einstein H A单元阻力公式对黄河河口区阻力进行了求算.结果表明:将阻力分解为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后合成计算,求得的黄河河口动床阻力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近海生态系统与入海径流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历史文献和调查资料,对多年来黄河河口近海水质生态环境因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海域渔业资源变化状况与入海径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口入海水量与河口水化学成分和生物因子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黄河入海径流量是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尽管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入海径流量有所增加,但生物状况没有明显改善,与20世纪70—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入海径流量还是偏小。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4,(1):18-21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布设29个大面站施测垂线流速、温度、盐度、含沙量等,发现各因子垂线剧烈梯度变化后出现一个切变拐点,29个切变点连起来就形成一个曲面——切变锋面。锋面以下全部是底部海水层,锋面以上为上部淡水层;淡水不能向锋面以下渗透,故锋面以下温度、盐度垂线竖直,呈现海水性质;海水可以从锋面处向上入侵,故温度、盐度垂线梯度变化;锋面处含沙量最小,流速流向展现出上下两层径流与海流的切变;锋面位置起于近岸拦门沙坎底,沿主流与两侧逐渐升高与海平面平齐。3 000 m3/s流量时盐度锋面以上表层小于2.2%的低盐入海淡水大都分布在浅表层区域;入海泥沙由近到远、由粗到细快速絮凝落淤,超出2.2%线范围表层含沙量已小于10 mg/L,至距离口门前方7.9 km表层已是著名的黄蓝分界线,入海泥沙中低层最多运移到口门前方13 km、两侧6.35 km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黄河河口刁口河备用流路主槽的泄洪排沙能力及其河流功能,探讨了实施刁口河备用流路保护工程的目标和实施标准,围绕和针对刁口河备用流路保护工程体系的构建、布局、运行方案、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论证,并对流路保护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前黄河河口治理与管理开发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黄河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变化、黄河河口演变特征、黄河河口整治及管理措施研究等3个方面概括总结了黄河河口在演变与管理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21世纪黄河河口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守兵  凡姚申  余欣  窦身堂 《水利学报》2020,51(9):1101-1110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包括河流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和近海生态需水。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目标、需水类别和需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黄河河口演变特点,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河流生态需水以满足重要渔业物种生境为主,重点研究指示物种对天然径流量节律的响应特征,量化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自然水文情势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需水应深入研究植被、土壤、水体的水盐平衡和蒸散发规律,从植被和鸟类生态位的合理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出发构建生态系统结构,确定湿地合理规模。近海生态需水应研究入海冲淡水对渔业物种低盐产卵育幼场的塑造和维持机制,以及重要渔业物种习性、适宜营养盐水平与磷酸盐输送扩散机制。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利津断面径流量满足已有生态需水径流量各项研究成果要求的年份比例为37%~58%,春季经流过程经常缺乏流量脉冲。初步分析以湿地、河道鱼类和近海鱼类为主要目标的全年生态需水量为86亿m~3,径流过程需要阶段性场次洪水。建议对小浪底水库调度方案进行多年优化调整,兼顾春季流量脉冲的塑造,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河口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地查勘和调研,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当前黄河河口系统治理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维系黄河河口系统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对策.包括建立黄河河口系统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机制,加强三角洲自然灾害防治保障体系研究,开辟水源、高效用水,将泥沙处理利用和土地改造相结合.加强生态和湿地良性维持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当前黄河河口所面临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包括综合调配处理黄河入海泥沙、改良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科学塑造河口地貌、实现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理顺黄河河口水行政管理的范围和权限等六个方面的21世纪黄河河口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解析黄河河口尾闾摆动、大堤决口、三角洲演替过程与机制,认识到黄河河口尾闾每一次改道都再现了由地下河演变到地上河再决口改道的过程,而弯道环流裁弯取直过程中裁穿相对薄弱的悬河河岸,是近代三角洲以宁海为顶点自然决口与摆动的根本原因。1855年以来10条主要流路形成的整个近现代三角洲依次各存在第一代三角洲、第二代三角洲、第三代三角洲的自然叠加关系,1988年至今的现行清水沟流路第三代三角洲已成雏形。黄河尾闾摆动与三角州形成是黄河多沙河口几千年来的天性,要保障黄河河口的健康生命,不仅要为现行黄河河口尾闾留出一块可以摆动的第三代三角洲,规划流路河口也要留出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三角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