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5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47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7篇
自动化技术   4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基因芯片法在食源性疾病诊断中的效果,并对影响多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方法选择180例临床表现符合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实验组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检测,对比2种方法的检出率、检测耗时以及检测灵敏度。结果实验组的检出率和检测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和检测灵敏度,对照组的检测耗时大约是实验组检测耗时的8.24倍。结论相比常规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法的诊断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在诊断食源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更佳。通过对单因素的χ~2和t检验,确定对食源性疾病有直接影响的多个因素。对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多个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次研究分析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人们的饮食卫生以及进食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基因芯片法与常规检测法在食源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4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诊断为食源性疾病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新鲜粪便,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应用基因芯片法进行病原菌的检测,对照组则应用常规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的检测。,观察比较两组的病原菌检测阳性率和检测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在98例患者中,观察组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出病原菌58例(副溶血弧菌9例,痢疾杆菌32例,沙门菌10例,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病原菌检出率为58.2%。对照组采用常规培养法检测出病原菌32例(副溶血弧菌5例,痢疾杆菌19例,沙门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病原菌检出率为32.7%。基因芯片法和培养法对病原菌、痢疾杆菌的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基因芯片法用于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菌检测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培养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快速检出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可以替代常规培养法对病原菌进行检测,在食源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4):92-93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23S)、喹诺酮(gyrA)耐药位点和人PPI代谢相关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情况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筛选人基因组CYP4502C19*2,CYP4502C19*3及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和喹诺酮类耐药位点的DNA序列,设计制备了HP感染个体化药物治疗检测基因芯片,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该芯片可以检测出不低于103CFU/ml的幽门螺杆菌和不低于2ng/μl的人基因组DNA。196例临床标本的芯片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应用可视化基因芯片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体化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准确且易判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4.
以UVB辐射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探讨了杜仲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简称杜仲提取物)预防人成纤维细胞光老化的作用,并利用基因芯片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表明,杜仲提取物可以减少UVB对人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预防光老化的作用,且基因芯片结果提示这种防护作用可能与提高细胞的抗氧化、DNA修复、抗凋亡有关,同时可能还具有一定促进细胞增殖和预防黑素细胞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荧光靶点阵列图像CCD扫描采集系统中,显微成像自动调焦控制是进行芯片杂交信号荧光靶点图像采集的先决条件.在定义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对实时采集的显微图像进行清晰度评价函数计算,采用基于粗精结合原则的自动调焦控制策略,实现了荧光靶点显微成像自动调焦控制.调焦控制实验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基因芯片荧光靶点图像聚焦和采集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因芯片来筛选不同剂量辐射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快速生物剂量指标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用0.5、3和8Gy60Coγ射线照射指数增长期的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标记后用基因芯片筛选各剂量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实时荧光PCR对某些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0.5、3和8 Gy剂量组分别有16、240和46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三个剂量组均上调或下调的基因分别为4个和3个.对TP5313基因进行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电离辐射诱导的TP5313、GDFl5、CDC43EP5、S100A4、IGJ和KLF2等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有可能与照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复杂网络理论。首先利用分类信息指数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选出了314个基因。对选出的基因分别做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Kruskal算法分别对两个相关系数矩阵做最小生成树,然后通过比较选出阈值,建立起节点间的连边关系,得到致病前后的两个网络。根据复杂网络中的相关理论,分别对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进行社区划分,最后通过观察两个样本的网络系统,分析致病前后基因的变化情况,建议了结肠癌的特征基因。  相似文献   
8.
功能基因组学是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应用到辐射生物效应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在辐射生物效应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网格划分是基因芯片图像处理的关键步骤。提出一种新的基因芯片网格划分方法。此方法采用方向控制算子来检测边缘。检测时动态自动确定下一个待测像素点的位置,保证样点边缘的连续性。算子只扫描样点的边界像素,这样就避免了遍历图像的所有像素。另外,还能够排除样点中孤岛的影响。检测的同时存储边缘像素的坐标,可以实现基因芯片图像样点的定位与区域范围的确定,继而实现网格划分。  相似文献   
10.
聂志强  王敏  郑宇 《食品科学》2012,33(23):346-350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工艺,发酵过程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赋予了传统发酵食品特有的风味与功能。近年来,随着传统发酵食品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宏基因组学、基因芯片和实时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为基础,主要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的研究,由于它们具有工作量小、重现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已经较广泛地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中。本文综述这3种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介绍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