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92篇
  免费   838篇
  国内免费   594篇
电工技术   874篇
综合类   972篇
化学工业   1154篇
金属工艺   106篇
机械仪表   692篇
建筑科学   1958篇
矿业工程   2277篇
能源动力   525篇
轻工业   343篇
水利工程   3561篇
石油天然气   2353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40篇
冶金工业   213篇
原子能技术   387篇
自动化技术   1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3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539篇
  2014年   833篇
  2013年   710篇
  2012年   826篇
  2011年   817篇
  2010年   699篇
  2009年   716篇
  2008年   788篇
  2007年   660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595篇
  2004年   562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421篇
  2001年   373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321篇
  1998年   367篇
  1997年   321篇
  1996年   339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71篇
  1993年   219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200篇
  1989年   17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刀柱式采空区下坚硬稳定顶板初次垮落步距大、顶板突发大面积垮落容易引起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式分析了工作面初采期间顶板难以垮落的原因,得出顶板自稳性高、工作面倾斜长度小、盖山厚度小、刀柱式采空下不均匀应力等是影响刀柱式采空下工作面初采顶板难以垮落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水力压裂对顶板进行弱化,压裂过程中采用后退式多分段压裂技术,压裂钻孔采用高位孔和低位孔交叉布置方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工作面初采期间顶板能够及时垮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考虑气体可压缩性VOF模型对3种不同断面形状的出水流道虹吸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加以验证,从流速分布、水力损失、虹吸形成时间三方面分析了断面形状对虹吸式出水流道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虹吸式出水流道的沿程截面形状对其水力特性影响很大,合理设计的渐变断面能使流道典型断面流速、压力分布均匀,有额外的局部水头损失;方管的排气能力较圆管更佳,圆管具有更小的水力损失.  相似文献   
3.
在水系形态特征与水系结构连通性基础上,增加了包含水工建筑物数量、下游收水量和换水周期在内的水力连通性评价指标,构建了更加全面的水系连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廊坊市北运河-永定河区域水网3种水系连通方案进行了评价,得到最优水系连通方案。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表征水系连通情况,可用于河网水系连通评价。  相似文献   
4.
宋先福 《江淮水利科技》2022,17(4):1-4,13
为解决引江济淮跌水、跌井汇流口水流水力特性模拟问题,采用基于 VOF 法的 RNG k-ε 双方程紊流数学模型对杨大庄跌水工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计算结果与已经完成的水工模型试验结果相对比,验证该模型模拟杨大庄跌水工程水流的水力特性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处理网格及计算参数,杨大庄跌水水流入渠的流态、流速分布及水位数值模拟结果整体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说明利用该模型模拟杨大庄跌水工程水流的水力特性是可行的,数学模型可用于指导和解决类似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大位移井等复杂井在钻进过程中会出现大摩阻、钻压拖拽等问题。水力振荡器可以有效降摩减阻、提高钻井效率,而侧壁高度、侧壁角度、劈尖距离及反馈角度等结构参数是影响振荡短节振动特性的关键因素。在阐明水力振荡器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及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结构性能参数变化和振荡器压降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振荡短节压降、和振荡频率随侧壁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振荡频率逐渐趋于稳定; 随着侧壁高度的增大,压降和频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且在侧壁高度2 mm时达到最低值; 劈尖距离增大,压降和频率逐渐降低; 反馈角度增大时,振荡频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成果对射流式水力振荡短节的设计及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怀 《中州煤炭》2022,(7):174-177
针对中马村矿选煤厂煤泥产率增大、生产成本高、压滤设备老化、综合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引进了STC2000超高压压滤机用于煤泥压榨,介绍了超高压压滤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现场应用表明,STC2000用于无烟煤煤泥压榨,压榨压力达10 MPa,煤泥水分可降至13%左右,脱水效果较好,煤泥发热量提高272 MJ/kg,使用环锤式破碎机能够将煤泥破碎至粉末状并与末煤掺配,作为商品煤销售,最终达到取消煤泥产品的目标。系统工艺相对简单、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综合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力空化过程产生局部的高温、高压、高射流以及强大的剪切力等极端化学物理条件改质处理沙特重质原油,试验结果表明:沙特重质原油经过水力空化改质后粘度由13.61降低至7.22mm2/s,残碳由7.16%降低至6.48%,实沸点蒸馏后减压渣油降低1个百分点。进一步采用APPI FT-IR MS、XRD、FT-IR、SEM和粒度分布等技术研究了水力空化改质对沙重原油分子组成,沥青质团聚体微晶结构、沥青质胶束粒径分布、沥青质官能团、沥青质形貌等方面的影响,从分子角度阐述空化改质重油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力空化改质后沙重原油分子量分布、芳烃类化合物缔合作用变小;沥青质对低DBE化合物吸附性能降低;沥青质团聚体微晶结构更加松散;沥青质胶束粒度分布降低;沥青质分子相互团聚作用力减弱。进一步考察了水力空化改质前后减压渣油延迟焦化性能,改质处理后焦炭产率降低1.85个百分点,液体收率和气体产率分别增加1.52和0.33个百分点,水力空化改质对沥青质性质、结构特点的改善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8.
陈锋 《煤炭技术》2022,(1):142-146
针对千米深井工作面坚硬基本顶难垮落的问题,以邢东煤矿2129千米"孤岛"工作面厚层坚硬基本顶为工程背景,探析了其基本顶在深部应力环境和工况条件下难垮落的原因,提出了在深井工作面采用水力压裂切顶卸压的顶板控制技术,并结合工作面实际采动影响得出了水力压裂的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实现了工作面"卸压-推进"连续配合作业;同时,运用数值模拟及现场矿压实时监测对卸压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在千米深井厚层坚硬顶板的工作面实施水力压裂进行切顶卸压技术效果明显,有效实现了厚层基本顶分层分次逐渐垮落,降低了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显现强度。现场试验发现,在此环境下出现钻孔施工困难,需采用单孔多次压裂、增加注水量、强力封孔等措施使每个压裂钻孔充分发挥作用。实践证明,采用该技术后,千米深井厚层坚硬顶板难垮落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距离湿气管线清管时出现的清管器速度过快、管线出口液体峰值过高、提高输量造成能耗增加等问题,基于OLGA软件建立长距离湿气管线清管模型,研究不同输量对水力清管管线入口压力、积液量的影响,研究不同输量下清管器作业时管线入口压力、清管器速度、管线出口累积液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清管时,输量提升越多管线内积液量越低,但超过一定范围输量提升对积液量影响不明显;在清管器清管时,输量越大,管线入口压力振荡越小,清管器平均速度越高,管线出口瞬时液量峰值也越小。针对某气田进行清管瞬态模拟,结果表明,水力清管作业时将20万m3输量上调至28万m3、清管器清管作业时将输量下调至42万m3清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石油化工应用》2022,(1):31-36
低渗储层在渤海油田占比较大,水力喷射压裂技术集水力射孔、分段隔离、喷射压裂于一体,受到海上压裂的青睐。为提高分段压裂储层改造体积,提高油气层采收率,本文基于二维裂缝诱导应力场模型建立了三维裂缝诱导应力场模型,从裂缝周围应力场的角度提出了裂缝间距优化方法。以渤海油田A井为例,由于受第一条裂缝产生的诱导应力场的影响,在距离第一条裂缝中心35 m以内的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较原始地应力发生反转,在距离第一条裂缝中心35~167 m的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较原始地应力发生转向。以最大水平主应力反转线35 m作为布置分段压裂间距的依据,既能保证裂缝间距较小,形成体积裂缝,又能使裂缝正常扩展,形成有效裂缝。本文模型对合理优化裂缝间距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