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9篇
  免费   713篇
  国内免费   533篇
电工技术   73篇
综合类   1095篇
化学工业   1502篇
金属工艺   326篇
机械仪表   536篇
建筑科学   2928篇
矿业工程   401篇
能源动力   81篇
轻工业   606篇
水利工程   435篇
石油天然气   1075篇
武器工业   62篇
无线电   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771篇
冶金工业   120篇
原子能技术   28篇
自动化技术   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391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584篇
  2012年   626篇
  2011年   651篇
  2010年   543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添奇  王伯昕 《硅酸盐通报》2022,41(6):1938-1945
为研究网格尺寸对玄武岩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BTRC)拉伸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网格尺寸的4组48个试件的BTRC薄板单轴拉伸试验,分别从宏观和细观尺度分析BTRC薄板的破坏模式。在分析过程中采用ACK模型验证BTRC薄板拉伸的本构关系方程,并通过有限元模拟对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BTRC薄板在拉伸荷载下呈明显的应变硬化特点;BTRC薄板的破坏模式为典型的脱黏破坏,且网格尺寸越小,纤维编织网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越好,单裂缝开展的细小裂纹越多;玄武岩纤维编织网不会改变混凝土的开裂强度,却能明显地提高其极限抗拉强度;编织网的网格尺寸越小,有效受力纤维束越多,抗拉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现有针织机电磁选针器在提花作业中存在织物花型失真、次品率难以降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压电黏合体的选针动作信号检测方案。通过设计选针器挡板振动特性检测实验,分析挡板受迫振动的信号特性,探索将挡板受迫振动的冲击力信号作为检测选针动作关键数据的可行性;同时制备压电黏合体来感知挡板的微力应变以实现选针动作的冲击力信号的检测;并对所设计的压电黏合体频谱进行分析,对其进行电学建模及振动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提出基于振动信号检测反馈机制的电磁选针半闭环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在现场工况下本控制策略能够实现针对选针器提花动作的实时监测与有效性反馈,为降低提花作业中布匹的次品率提供了技术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满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改造需求以及解决作业现场压裂返排液处理难题,开发了一种自缔合乳液变黏滑溜水(VSW)体系,该体系仅含一种多效添加剂。 方法通过含量控制实现滑溜水与携砂液的在线转变,评价了压裂液的降阻性能、耐温抗剪切性能、携砂性能、破胶液性能及岩心基质伤害,并在苏里格气田开展了水平井现场试验。 结果配方为1.0%(w)VSW的高黏滑溜水在清水和标准盐水中的黏度分别为93 mPa·s和64 mPa·s;清水配制的1.0%(w)VSW高黏滑溜水,在90 ℃、170 s-1下剪切1 h后,黏度为78 mPa·s;携砂性能良好,0.425~0.850 mm陶粒支撑剂的沉降速度为0.84 mm/s。配方为0.1%(w)~0.3%(w)VSW的低黏滑溜水降阻率可超过75%。高黏滑溜水破胶液黏度为1.74 mPa·s,对岩心基质的损害率低于10%;现场压裂施工最高加砂质量浓度达700 kg/m3,平均无阻流量达104.69×104 m3/d,返排液回收利用率达97.5%。 结论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黏性及抗盐性、降阻性能优良、耐温抗剪切性能良好、返排利用率高,增产效果显著。   相似文献   
4.
5.
双组分纺黏水刺非织造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具有纺黏非织造材料的高强度,经水刺环保开纤后,又具有超细纤维材料的柔软和细腻手感。再者,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过滤性、吸湿性、透气性和容尘能力。本文系统概述了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原料、工艺及其产品特点,分别介绍了在高级擦拭布、服装用布、卫生产品、高级合成革基布、精密过滤材料等领域的主要应用,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技术及产品的发展。最后对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原料绿色化、组分多样化、纤维亚微米及纳米化、材料复合化、产品功能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有限单元法,将群桩划分为有限个2节点单元,从而构建了竖向受荷群桩的有限元求解方程;为了模拟饱和软黏土的流变特性,通过Laplace变换,推导了分数阶导数Merchant模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引入弹性-黏弹性对应原理,得到横观各向同性分数阶黏弹性饱和软土地基的边界元解答;考虑桩-土界面处的位移协调,将群桩有限元求解方程和地基边界元解答进行耦合,推导出群桩-土相互作用方程;再根据群桩承台的位移协调条件,求解得到群桩基础状态量的时变解答;基于以上理论,设计了数值算例,以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并分析了分数阶次对群桩时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构附加阻尼及附加刚度变化对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推导了黏滞阻尼器(VFD)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新型组合减震结构位移降低率和剪力降低率的计算式,绘制出了新型组合减震结构的减震性能曲线,给出了基于性能的组合减震设计步骤,并以1栋高烈度区实际工程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结构位移降低率和剪力降低率确定时,结构存在减震性能点,基于性能设计可使新型组合减震结构对位移和剪力均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能明显提高高烈度区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复杂地质情况下的大尺寸调压井,采用理想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及D-P屈服准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调压井施工期围岩的稳定性.分析各方案下分步开挖过程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了解围岩应力变形分布特征、塑性区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对Ⅳ~Ⅴ类围岩超前预固结灌浆后开挖成井,不采取任何支护措施,固结灌浆影响范围为开挖边线外7m的方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地质条件复杂、规模较大的调压井工程,施工过程中单纯的支护不足以维持围岩的稳定,需采用灌浆手段控制围岩的变形量与塑性区发展范围,减小对支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泡沫在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开发、CO2埋存上的应用效果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以挖掘高盐储层自身潜力为目标,利用盐诱导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ODAB)构建高稳泡沫,并结合ODAB的表面性质、体相性质以及液膜薄化行为探究主导其稳定性的关键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低ODAB浓度下(质量分数为0.02%~0.05%),泡沫稳定性由表面扩张黏弹性控制,高盐可降低体相与表面间的分子扩散交换速度,令表面扩张黏弹性增强,泡沫稳定性提高。随着ODAB浓度增加,虽表面扩张黏弹性降低,但高盐可诱导蠕虫状胶束形成、生长并逐渐紧密纠缠,从而促使体相黏弹性增强,液膜薄化特征转变、速度下降。在高ODAB浓度下(质量分数为0.05%~1.00%),体相黏弹性对盐度、ODAB浓度变化的响应与泡沫稳定性完全一致,是ODAB泡沫稳定性改善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认识陆相页岩气储层裂缝中支撑剂的铺置规律,采用可视裂缝模拟系统开展支撑剂沉降铺置实验,模拟了不同压裂液黏度、排量、砂比、支撑剂粒径和支撑剂密度条件下支撑剂运移沉降的过程,同时采用PIV粒子测速技术绘制了砂堤入口处与前缘处的速度场,进一步分析了支撑剂铺置过程中颗粒的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支撑剂在人工裂缝中的铺置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中前期阶段、中后期阶段和平衡状态阶段。裂缝入口处:悬浮颗粒的速度方向近似水平向前,砂堤表面颗粒速度沿着坡面向上,支撑剂的推进主要依靠液体黏滞力的携带作用;排量增大,流场出现明显的扰动现象,排量越大,扰动程度越大。砂堤前缘处:坡顶处流场存在明显的涡流现象;液体黏度增加,涡流强度减弱,黏滞力增加,颗粒在液体冲击和携带作用下,铺置更远的距离;排量增加,整个前缘区域出现更大的旋涡,涡流作用更加强烈,此时液体的冲击作用使得支撑剂铺置效果更好;砂比增加,旋涡数量增加,强度增强,波及范围增大,支撑剂运移到裂缝更远端。滑溜水中支撑剂粒径越小、密度越大,砂堤越均匀,但要达到铺置效果,需要携砂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