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12篇
  免费   1628篇
  国内免费   1118篇
电工技术   723篇
综合类   1856篇
化学工业   619篇
金属工艺   589篇
机械仪表   880篇
建筑科学   1590篇
矿业工程   1126篇
能源动力   929篇
轻工业   771篇
水利工程   6800篇
石油天然气   643篇
武器工业   149篇
无线电   459篇
一般工业技术   807篇
冶金工业   765篇
原子能技术   72篇
自动化技术   98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392篇
  2021年   445篇
  2020年   494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472篇
  2016年   570篇
  2015年   649篇
  2014年   998篇
  2013年   831篇
  2012年   1178篇
  2011年   1306篇
  2010年   930篇
  2009年   1051篇
  2008年   941篇
  2007年   1097篇
  2006年   1081篇
  2005年   1018篇
  2004年   867篇
  2003年   828篇
  2002年   659篇
  2001年   545篇
  2000年   519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237篇
  1996年   222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基于视频流的人体关键点检测效果不佳及视频流切片后可能会发生运动模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etinaNet-CPN网络对人体关键点进行检测,有效解决切片后运动模糊图像的干扰并提高了人体关键点的检测准确率.视频流切片后,先用改进的RetinaNet网络检测出图片中的所有人并对每个目标框做模糊检测,对大于阈值的目标框做去模糊处理,最后用引入注意力机制的CPN网络提取关键点.将RetinaNet衡量预测框与真实框差异的IOU函数改成DIOU后,在仿真实验中目标检测AP提高了近3%;对于模糊的图片,利用匀速直线运动频谱特征估算出的模糊核与实际模糊核相差不大,对其做去模糊处理后基本能恢复出原清晰图片;同时引入注意力机制为各通道和特征层分配合理的权重,使得CPN检测AP提高近1%,AR提升0.5%.  相似文献   
2.
3.
长庆油田作为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典型油田,拥有储量巨大的致密油气资源。由于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注采连通性差,油藏采收率普遍不高,亟需对油藏开发单元进行精细描述,以提高中—高含水期井组开发效果。以长庆油田Q011-35井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目的层长61砂体接触类型划分,采用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从平面和剖面综合评价井组水驱效果。结果表明:Q011-35井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西北和正西方向发育高渗条带;剖面上,长$6^2_1$砂体较长$6^1_1$砂体水洗程度高,长$6^1_1$剩余油更富集,明确了砂体连通状态和注采对应关系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方法评价井间连通性的局限性,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精细评价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制定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是川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整体具有“埋藏深度大、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商业动用难度大”的特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发育“断缝体”气藏,通南巴构造带的通江-马路背地区是“断缝体”气藏勘探最有利区带,优势岩相和裂缝发育区是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勘探目标。利用动态构造识别技术、非线性岩性与物性反演预测技术以及综合裂缝预测技术等关键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烃源断层识别、相对优质储层预测以及裂缝预测等问题,实现储层“甜点”综合预测。这些技术在川东北“断缝体”气藏勘探中应用效果显著,储层厚度预测误差从16%降低到8%,裂缝预测吻合率从60%提高到85%;依据“断缝体”评价思路部署实施的4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钻井成功率100%,提交天然气控制储量367.91×108m3,落实了千亿方资源规模阵地,基本实现了川东北地区通江-马路背区块的高效勘探。  相似文献   
5.
胡军  邱俊博 《矿冶工程》2021,41(3):24-27
为实现尾矿坝地下水位预测及预报预警,以尾矿坝地下水位为研究对象,将库水位、最小干滩长度等5个变量作为影响参数,尾矿坝地下水位为输出变量,建立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模型。引入多策略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MGWO)确定SVM模型参数,并以工程实例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MGWO-SVM模型平均相对误差0.24%,平均绝对误差0.02 m,与传统模型相比精度高、性能优越,将其应用于尾矿坝地下水位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为原料,比较缓冲溶液法、水相法和酶法3种提取方法对大豆油脂体提取率、组成、脂肪酸组成、磷脂、生育酚、ζ-电势和粒径的影响,以及对大豆油脂体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酶法提取大豆油脂体的提取率(19.74±0.14)%显著高于缓冲溶液法(12.76±0.14)%和水相法(6.67±0.32)%的提取率(P<0.05);不同方法提取的大豆油脂体组成、脂肪酸组成、磷脂和生育酚含量、ζ-电势和粒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控制贮藏温度60℃,贮藏第0天时,用缓冲溶液法、酶法和水相法提取的大豆油脂体的过氧化值分别为(1.67±0.14),(1.84±0.10),(1.64±0.00)μ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相法提取的油脂体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为(1.14±0.01)μg/mL,显著高于酶法(1.02±0.02)μg/mL和缓冲溶液法(1.09±0.02)μg/mL(P<0.05);缓冲溶液法大豆油脂体TBARS显著高于酶提取法(P<0.05);酶法提取的油脂体的酸价(0.71±0.02)μg/mL显著低于水相法(0.96±0.13)μg/mL和缓冲溶液法(0.93±0.09)μg/mL(P<0.05);水相法和缓冲溶液法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大豆油脂体在组成和理化性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酶法提取的大豆油脂体提取率和脂肪含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水科学与水工程》2021,14(4):330-336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a dam complicates safety monitoring. Deformation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dam evolution. In contrast to model prediction, actual dam response monitoring data can be used for diagnosis and early warning. Given the poor data mining ability of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extract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 dam. In this study, a data mining method and a model for evaluation of concrete dam deformation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evidence theory and a random forest. The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easily understood, visualization with low complexity of training time,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an actual concrete da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random forest model could be used in analysis of concrete dams.  相似文献   
8.
魏博文  张升  袁冬阳  徐富刚 《水利学报》2022,53(12):1476-1489
借助传统概率模型评估重力坝服役安全需明确参数的概率分布,而非概率区间模型所得结论难以准确度量重力坝服役可靠程度,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概率-模糊-区间混合模型和改进分枝限界法的重力坝可靠性分析方法。基于原型、室内试验成果与安全监测资料,结合参数时变模型和区间反演分析方法,建立综合考虑随机变量、模糊变量和区间变量的重力坝可靠性分析混合模型;利用信息熵法和Karush-Kuhn-Tucker(KKT)最优化条件解耦混合模型,通过基于当量正态化法的验算点法(JC法)计算可靠指标;对传统分枝限界法加以改进搜索主要失效模式,采用Ditlevsen窄界限法计算体系可靠度,综合评估重力坝整体服役安全。工程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求解多种不确定因素共存的重力坝可靠性分析问题,适用范围较广;计算结果仍为概率可靠指标,表明在符合重力坝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所选定坝段存在滑动失稳的可能性,与大坝的实际服役情况相吻合。此外,建立的可靠性分析混合模型,经一定的改进和拓展后,亦可用于其他结构工程的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In rockfill dam engineering, particle breakage of rockfill materials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resulting in dam settlement. In this study, one-dimensional compression tests on a series of coarse granular materials with artificially-grade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PSDs) were carried out. The tests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initial PSDs in the dense packing density, compressibility and crushability of coarse granular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fractal dimension (D) and size polydispersity (θ) of PSDs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wo different loading stag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logarithms of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urning point marked as the yield stress. A similar effect of initial PSDs was observed on the packing density and low-pressure modulus of coarse granular materials. The packing density and low-pressure modulus increased monotonically with θ, and their peak values were attained at a D value of approximately 2.2. However, there was no uniqu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dense packing density and low-pressure modulus. The particle breakage was influenced differently by the initial PSDs, and it decreased with the values of D and θ. The emergence of the unique ultimate state was also identified from both the compression curves and PSDs of the samples after the tests. Th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the test results in the design of both low and high rockfill dams were also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0.
滩坝砂体空间分布非均质性较强、厚度薄,常规储层预测方法无法精细刻画其特征。针对该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地震相分析技术获取滩坝砂体空间展布变程、方向、规模等表征参数,将沉积模式和地震相引入地质统计学反演中进行变差函数的分析,在提高垂向分辨率的同时弱化随机反演井间结果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对滩坝薄砂体的高精度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