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9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479篇
电工技术   491篇
综合类   796篇
化学工业   953篇
金属工艺   893篇
机械仪表   914篇
建筑科学   1004篇
矿业工程   439篇
能源动力   410篇
轻工业   847篇
水利工程   472篇
石油天然气   596篇
武器工业   73篇
无线电   60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70篇
冶金工业   466篇
原子能技术   162篇
自动化技术   3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566篇
  2013年   559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737篇
  2010年   596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618篇
  2005年   451篇
  2004年   403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通过转速与光刻胶膜厚的关系来大致判断膜厚范围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单色光干涉的光刻胶膜厚测量方法。基于光刻胶的基本特性,将油膜的膜厚测量方法应用在光刻胶上。基于薄膜干涉原理进行系统的光路设计以及光刻胶膜厚测量平台的设计。进行了干涉条纹自动计数算法的研究以及基于单色光干涉的相对光强原理的研究。最后搭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对干涉条纹自动计数算法与单色光干涉的膜厚测量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实现了光刻胶膜厚的快速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2.
In this study, the thickness and wax content of wax deposits were found to be thinner and lower in the polyethylene (PE) pipe than in the stainless steel (SS) pipe using a flow loop apparatus. The diffusivity of wax, radial thermal gradient, and wax precipitation rate in the PE and SS pipe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It was found the diffusivity of wax in the PE pipe was higher and tended to enhance the wax deposition in the PE pipe, while the radial thermal gradient and wax precipitation rate were lower in the PE pipe and had the opposite effects. These factors are shown to be comparabl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effect of the thermal gradient dominates the mass flux of wax from bulk to the oil-deposit interface and into the deposits finally, thus causing differences in thickness and wax content of deposits between the PE and SS pipes.  相似文献   
3.
褚福延  吴爱军  南玮 《中国矿业》2021,30(6):127-132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过程中,下煤层工作面受到上覆煤柱影响形成高应力区后,导致顶板垮落、冲击地压、煤壁片帮、瓦斯爆炸等煤矿灾害的发生问题,本文运用FLAC~(3D)软件,分别对厚度为1m、2m、3m、5m的上覆煤柱作用下位煤层开采前及开采过程中顶板应力分布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表明:①在下煤层未开采前,上覆煤柱会使下煤层处于应力集中状态;当煤柱厚度增加时,下煤层顶板支承应力场峰值、应力集中系数和应力集中区域范围逐渐减小,支承应力场峰值始终处于煤柱中心线附近。②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采区前方应力集中区域范围逐渐减小,支承应力场峰值及集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煤柱厚度越小,工作面前方顶板支承应力峰值、集中系数和集中范围越大,应力集中区域与工作面的距离越小,越应注意防止冒顶、顶板破碎等矿井灾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蒸发是大气–土体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改变土体水分场及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重要因素。提出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土体水分的蒸发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共配置了3组不同厚度和初始含水率的土样,将其置于恒定温湿度条件下干燥,定时称取试样质量变化获得土样的水分蒸发过程,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实时记录土样表面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土样的蒸发速率随干燥时间可分为3个典型阶段,即常速率阶段、减速率阶段和残余阶段。作为响应,土表温度变化也呈现3个典型阶段,即恒定低温阶段、升温阶段和稳定阶段,且与蒸发阶段一一对应。基于蒸发过程中大气–土体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土体蒸发速率与大气–土表温度差之间的线性理论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发现该理论关系不受土样初始厚度和含水率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土体蒸发特性研究是可行的,为快速掌握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蒸发过程及表面水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原型观测数据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冰盖厚度进行模拟,通过引入Colburn类比法计算冰盖下的热通量,在热力学方程中引入河流流量、水流流速、水位河道坡降、冰盖糙率等因素,改进基于Stefan公式的度日法冰厚计算模型。采用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4个测站的原型观测数据率定该冰厚计算模型的相关参数,并通过气温、水温数据进行冰厚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冰厚计算模型在计算结果的精度上达到1.97%,相比于Stefan模型的14.99%、统一度日法模型的4.77%、动水冰厚辐射冰冻度日法模型的14.98%,精度上有所提升,冰厚变化趋势与现场原型观测趋势一致;根据累积气温值与气温序列特征分析2006—2017年的头道拐测站气温数据,提取冬季累积气温值最大的2009—2010年进行冰厚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精度为734%。[JP]改进模型在正常天气条件和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冰厚计算结果均保持较高的精度,研究结果可为极端天气条件下研究区的冰厚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热通量芯片干冰冷却降温性能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热通量芯片的冷却散热问题,利用具有巨大升华潜热以及极低初始温度的干冰作为散热流体,通过建立干冰冷却的散热器模型,对散热器散热空间内干冰冷却降温过程的热流场进行模拟仿真,对干冰冷却的芯片降温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干冰入口半径为6 mm,散热器针柱直径为2 mm、11×11均匀分布的散热效果最好。随着干冰流速逐渐增大,芯片温度达到稳定时间越快,流速为0.20 m/s时稳定温度为15.49℃,远低于芯片结温,0.06 m/s的流速即可达到芯片安全温度。干冰流速为0.20 m/s,在10 s时散热空间内已充满干冰,降温效果更好。功率为125 W时,干冰冷却也可将芯片中心测点(A点)温度稳定控制在49.47℃之下。此外,对比分析了P0=65 W下的水冷式冷却降温与P0=95 W下的干冰冷却降温性能,得出水冷式冷却稳定后的温度停留在74.2℃,干冰冷却稳定后的温度为15.49℃,干冰冷却降温的芯片整体温度分布更均匀,冷却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热通量芯片干冰冷却降温系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激光测厚具有安全可靠、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纸张、电池极片等薄膜类材料厚度的在线测量。带材宽幅方向扫描测厚时由于扫描架往复运动会产生机械振动,影响在线测厚精度。针对该问题,以锂离子电池极片厚度测量为例,使用双激光差动式测厚平台对电池极片和铜箔分别进行厚度测量,然后对测厚数据进行频谱分析,探究其振动规律的相似性,并基于频谱分析结果采用滑动带阻滤波方式对测厚数据进行处理,滤波后极片和铜箔的厚度极差分别降低了33.4%和73.8%,有效过滤了机械振动导致的测量误差,可满足极片和铜箔厚度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提高蒸汽注汽品质和优化保温层厚度是改善地面蒸汽管线热力输运、实现稠油高效开采的关键。建立了油田地面蒸汽管线热力参数计算模型和保温层厚度经济性分析模型,基于分段微元方法求解沿程蒸汽干度、热损等特性参数,分析了锅炉出口蒸汽参数和注汽流量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经济厚度法的计算原理优化了保温层厚度。结果表明:提高锅炉出口蒸汽温度和压力,沿程蒸汽干度降低速度变快,沿程热损增加变快,与锅炉出口蒸汽温度313 oC,压力10.2 MPa相比,其热损最大增加11.15%;增加注汽流量,蒸汽干度提升且随管线沿程降幅缩小,等梯度注汽流量差下,高注汽流量时蒸汽干度降幅较小,其降幅为3.58%;经济厚度为0.33m时,其热损费用同比原有厚度可降低68.22%。  相似文献   
9.
曾敏  王华  邹均名  李文斌 《中国造纸》2022,41(4):102-106
本文从内表面防结露、夏季隔热2个角度出发,对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代表城市采用的钢结构屋面的保温(隔热)层厚度进行计算分析。研究表明,在夏季室内温、湿度达到某一状态时,隔热厚度要大于冬季防结露的保温厚度。因此,夏热冬冷地区的造纸车间钢屋面保温层厚度应按夏季隔热计算确定,并进行冬季防结露验算;夏热冬暖地区按照冬季防结露计算即可。  相似文献   
10.
Freezing methods have evolved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is review states the effect of various freezing methods on the quality of fish and seafood. Freezing temperatures, freezing, and frozen storage temperatures were also analyzed and reviewed. The changes in the ice crystal, protein, and lipid affect the fish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value during freezing and frozen storage. Freezing methods when combined with various additives or preprocessing approaches help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freezing and frozen storage. Several experimental or emerging methods also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roducts'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metadata reanalysis of quality markers, freshly frozen fish using different freezing methods may vary much in terms of ice diameter, but not others. High pressure freezing or immersion freezing-derived fish retains the best quality through frozen storage. More data are required on freezing methods (electrical-assisted freezing, microwave-assisted freezing, magnetic-assisted freezing, radiofrequency-assisted freezing, and the commercial's application and invest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This review sheds light on finding a balanced initial shear force during freezing and the use of certain additives to control freezing-related damages. Focusing on ice diameter alone may be futile (e.g., liquid N2 freezing). Future optimization of technologies should be in a way that several processes along the farm to fork such as freezing, frozen storage, thawing, thermal processing of fish, and even refabrication of food should mutually complement each other's needs to deliver safe and high-quality fish to the consumer's plate, even after a prolonged shelf-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