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0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147篇
电工技术   17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659篇
化学工业   1131篇
金属工艺   35篇
机械仪表   86篇
建筑科学   1321篇
矿业工程   142篇
能源动力   324篇
轻工业   88篇
水利工程   1735篇
石油天然气   383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96篇
冶金工业   165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553篇
  2011年   517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灌浆质量控制,决定了水道系统渗水量的大小,关系到电站长期运行的经济指标及水道安全。详细介绍了深圳抽水蓄能电站灌浆参数的设计和灌浆中采取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分析了灌浆检测成果。电站投入运行以来,引水系统结构稳定,无渗漏。通过总结深圳抽水蓄能电站灌浆过程,对水道引水系统灌浆质量控制提出了几点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虽然可有效处理有机固体废物,但常常会释放大量的氨气和造成氮素损失。本文以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分别记为MgSO4、KP和KPM处理组)为原位固氮剂,污泥和木屑为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以上原位固氮剂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的氨气挥发和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镁(MgSO4)对物料pH有显著的降低效应,添加硫酸镁使堆体高温期pH降低至8.17,低于硫酸镁+磷酸二氢钾(KPM)组(8.55)和对照(CK)组(8.90)。与CK相比,MgSO4和KPM的NH3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4%和28%,反而KP组增加了35%。对比不同条件下XRD图谱可知,MgSO4的固氮效应并不是由于MgNH4PO4·6H2O的生成,而是由于其对pH的降低效应造成的。堆肥结束后,除了KP组,各处理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值(germination index,GI)均不会对后续使用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对水中F-进行吸附处理,通过污泥投加量、F-初始质量浓度、时间、pH等反应条件的研究,探讨除氟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室温下,污泥对F-的吸附在60 min后达到平衡;20 g/L的污泥投加量对10 mg/L含氟水的F-去除率可达83.1%;污泥可在3~10的较大pH范围内保持稳定的除氟效果。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污泥对F-的吸附行为,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符合污泥对F-的吸附特性,热力学参数的计算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4.
短程反硝化以其碳源消耗量、废污泥产量、温室气体排量极低及无需曝气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研究潜势的厌氧氨氧化底物供给技术,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短程反硝化工艺原理;其次从污泥源、反应时间、碳源类型、碳源量及pH等5个方面总结了影响短程反硝化工艺启动因素;随后综述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的重要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耦合工艺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实验与工程应用缺陷的方案;最后展望了耦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硝酸盐废水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认为全面分析工业硝酸盐废水化学组分与基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宏基因组学测序、元转录组学技术是未来耦合工艺同步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硝酸盐废水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以及农村家庭污水水量、水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家庭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填料生物转盘。该装置采用生物膜法工艺,结合生物转盘与生物滤池工艺的特点,运用设备一体化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种运行管理简单、结构紧凑的一体化装置。通过实际运行考察了装置用于农村家庭生活污水处理的挂膜启动情况,以及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填料生物转盘生物膜的驯化培养需要20天的时间,稳定运行期间对COD、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稳定在75%、85%、65%和75%以上,出水COD、NH4+-N、TN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出水TP达到一级B标准。装置运行管理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适合农村家庭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污泥基生物炭处理酸性含U(Ⅵ)废水的效能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城市污泥(SS)慢速热解制备污泥基生物炭(SSB),并研究初始pH、投加量、共存离子、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SSB去除U(Ⅵ)的影响,探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特征。通过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U(Ⅵ)吸附去除的机理。结果表明SSB去除U(Ⅵ)的适宜条件为:pH=3、投加量1 g/L、吸附时间240 min;在此条件下,在温度30℃时最大吸附量为34.51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描述生物炭对U(Ⅵ)的吸附行为。U(Ⅵ)吸附去除机理主要包括静电作用,与Si—O—Si的n-π相互作用,与羟基(—OH)、羧基(—COOH)的配位络合。通过5次吸附-解吸试验发现,U(Ⅵ)去除率和SSB再生率均在80%以上。本研究表明污泥基生物炭具备处理与修复酸性含U(Ⅵ)废水污染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王昌稳  徐梅  刘彬  许志慧  吴迪  李军 《净水技术》2020,39(1):104-108,135
以BG11(+N)培养基和模拟生活污水为底物,考察了污水处理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自絮凝特性,探究了自絮凝机理。结果表明:以短沉淀时间运行,小球藻在模拟生活污水中自然形成絮体,沉降性良好;藻细胞表面粗糙,含有丝状、胶状胞外聚合物;絮体内部含有大量短杆菌、球菌;絮体具有相对较高的Na、P、Fe、Ca、Mg元素含量,无机物中主要物质形态为Ca4O(PO4)2。污水处理小球藻的絮凝机理为:基质条件及反应器运行参数等促使藻细胞生理过程发生改变,藻细胞分泌更多絮凝性胞外聚合物增强黏附,生化过程富集P、Fe、Ca、Mg元素改善沉降性,絮凝性细菌大量繁殖促进菌藻共絮凝。  相似文献   
8.
李鹏飞  李勇 《水处理技术》2020,46(1):134-136,140
以无锡某厂食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为例,探讨采用"隔油+混凝沉淀+A^2/O+MBR"工艺就地处理餐厨污水,并将出水回用于厂区冲厕可行性。经过78 d的调试,该工艺实现了餐厨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COD小于50mg/L,NH4^+-N质量浓度小于5 mg/L,总氮小于10 mg/L,总磷小于0.5 mg/L,大肠杆菌数小于2个/L,基本满足中水回用要求。经计算吨水处理成本9.83元,含电费、药剂费、人工费、污泥处理费及膜更换费用。结合中水回用节省自来水后计算吨水处理综合成本为5.23元,大幅降低公司对市政供水的依赖,降低公司用水成本。  相似文献   
9.
超低渗油藏在线分流酸化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化是超低渗油藏最有效的增注措施之一,但由于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问题,造成目前常规酸化措施普遍具有施工周期长、有效率低、有效作用距离短等不足,且酸化过程中存在指进现象和储层二次伤害。针对这一问题,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环江油田三叠系超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线分流酸化技术,并配套研制了一种多元缓速螯合酸COA-1S和一种新型的水溶性分流剂COA-1P。通过室内评价实验和在线分流酸化模拟实验,发现该技术在缓速性、配伍性、水溶性、螯合能力和暂堵功能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酸化;现场先导性实验结果表明,酸化后剖面吸水均匀程度从28.5%上升至50.9%,视吸水指数增加2倍左右,降压增注效果显著;同时,该技术还具有“不停井、不泄压、不动管柱、不返排”的特点,简化了常规分流酸化工序、降低了安全环保风险,是一种能够很好地适应超低渗油藏特征的酸化增注技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将镁盐改性活性炭(MgO-PAC)与传统活性炭(PAC)混合而成MPAC材料,用于处理生活与工业混合污水。通过连续30 d的运行实验,探讨了MPAC材料对生活与工业混合污水中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污泥的比耗氧速率、沉降性能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MPAC材料对污水中COD的去除率提升了12.7百分点,对TP的去除率提升了17.5百分点,对NH4^+-N的去除率超过86.4%。投加MPAC后处理效果更好的重要原因,在于MPAC使得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比耗氧速率得到明显改善,也提升了污泥的微生物丰度。MPAC对活性污泥处理生活与工业混合污水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