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61篇
  免费   3936篇
  国内免费   2024篇
电工技术   2695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3377篇
化学工业   2463篇
金属工艺   799篇
机械仪表   1129篇
建筑科学   7985篇
矿业工程   4244篇
能源动力   872篇
轻工业   1139篇
水利工程   2819篇
石油天然气   4758篇
武器工业   213篇
无线电   254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72篇
冶金工业   1401篇
原子能技术   217篇
自动化技术   328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475篇
  2022年   956篇
  2021年   1179篇
  2020年   1533篇
  2019年   1671篇
  2018年   916篇
  2017年   1131篇
  2016年   1140篇
  2015年   1326篇
  2014年   2354篇
  2013年   1853篇
  2012年   2787篇
  2011年   2810篇
  2010年   2185篇
  2009年   2191篇
  2008年   2101篇
  2007年   2540篇
  2006年   2263篇
  2005年   1931篇
  2004年   1527篇
  2003年   1379篇
  2002年   1124篇
  2001年   873篇
  2000年   727篇
  1999年   557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332篇
  1996年   240篇
  1995年   233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peramphiphobic surfac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ir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Currently, superamphiphobicity is primarily achieved by minimizing the solid–liquid contact area.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researchers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using physical deposition methods to construct superamphiphobic surfaces using fine-sized nanoparticles (< 100 nm). However, porous hollow SiO2 particles (PH-SiO2), which are typically large spheres, have a highly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can provide lower solid–liquid contact fractions than those provided by fine-sized particl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PH-SiO2 as building blocks and combined them with poly (dimethylsiloxane) to construct a mechanically robust coating on fiber by spray-coating. Aft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treatment, the coating exhibited excellent superamphiphobicity and could repel various liquids,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surface tensions (27.4–72.0 mN·m−1).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些采用硅锰脱氧冶炼工艺的特殊钢,为保证钢水洁净度,常会选择较长时间的LF软吹处理,导致过程能耗增加。通过工业试验,借助FEI Explorer 4自动扫描电镜检测,研究不同LF精炼软吹时间对硅脱氧弹簧钢55SiCr铸坯氧化物夹杂成分、数量的影响;并采用夹杂物极值统计法,对比评价不同LF精炼软吹时间对应成品盘条横截面最大夹杂物尺寸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在LF软吹10 min与软吹40 min 两种工艺条件下,铸坯中尺寸大于5 μm的氧化物夹杂成分接近,均在CaO-SiO2-Al2O3相图中假硅灰石、钙长石和钙铝黄长石共晶低熔点区,其中软吹10 min工艺铸坯氧化物夹杂组成落入低熔点区的数量所占比例更大。LF软吹10 min与软吹40 min铸坯中尺寸大于5 μm的氧化物夹杂数量密度分别为11.70个/100 mm2和14.59个/100 mm2,尺寸大于15 μm 的氧化物夹杂数量密度分别为0.53个/100 mm2和1.65个/100 mm2,LF软吹10 min工艺铸坯大尺寸氧化物夹杂数量密度略低于LF软吹40 min工艺。当预测面积为30 000 mm2时,两种LF软吹时间对应成品盘条横截面最大夹杂物尺寸分别为27.1 μm和28.1 μm,盘条最大夹杂物尺寸控制无显著差别。结合硅锰脱氧钢中大尺寸低熔点CaO-SiO2-Al2O3系夹杂物主要源自钢包渣乳化卷入,具有与钢水和氩气泡界面接触角很小、难以通过吹氩上浮去除的特点,建议硅锰脱氧钢LF软吹过程按短时间快节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开展65 nm高速大容量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特性及试验评价技术研究,基于4 300 m高海拔地区大面积器件阵列实时测量试验,突破效应甄别、智能远程测控等关键技术,在153 d的试验时间内共观测到错误43次,其中器件内单粒子翻转39次,多单元翻转(MCU)在单粒子翻转中占比23%,最大的MCU为9位。对高能中子、热中子和封装α粒子的贡献比例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多地中子通量数据,推演得到北京地面和10 km高空应用时的单位翻转(SBU)和MCU失效率(FIT)。发现地面处软错误的主要诱因为封装α粒子,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中子对软错误的贡献比例明显增大;MCU全部由高能中子引起,北京10 km高空处的MCU FIT值明显增大,其占比由地面的8%增大至26%。结合器件版图布局,对MCU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一种目标导向的存储器软错误加固策略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铀矿区地下水化学性质对铀的存在形式的影响,本文以赣杭构造带某铀矿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对9个典型采样点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18.0和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及llnl.dat数据库,探究了研究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U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与HCO_(3)-Na·Ca为主,U含量与Ca^(2+)和Mg^(2+)浓度体现出较强正相关性,与SO_(4)^(2-)的相关性次之;地下水中U元素主要以六价为主,几乎占100%,主要存在形式依次为UO_(2)(CO_(3))_(2)^(2-)、UO_(2)(CO_(3))_(3)^(4-)、UO_(2)CO_(3)、UO_(2)(OH)2、UO_(2)(OH)_(3)^(-)、UO_(2)OH^(+)等6种,其中UO_(2)(CO_(3))_(2)^(2-)占绝对优势,整体以碳酸铀酰形式为主,这也与研究区地下水酸碱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首钢迁钢2号高炉开炉2年后炉缸便发生水温差异常升高现象,长期被迫加钛护炉,控制冶炼强度。研究炭砖的侵蚀是探索炉缸侵蚀的关键。通过化学成分分析、SEM和EDS等手段,研究2号高炉炉缸炭砖异常侵蚀状态和机理。结果表明,13号风口下方象脚区炭砖主要受铁、钾、硫等侵蚀,其中铁的侵蚀深度最深;20号风口下方象脚区炭砖除受铁、钾和硫侵蚀外,受锌侵蚀也较为严重,但锌的侵蚀深度小于铁、钾和硫的侵蚀深度;出铁口区炭砖主要受锌和硫侵蚀,该区炭砖附近存在串气现象,炭砖表层有裂纹,裂纹处主要为锌和硫。炭砖芯部存在混料不均现象,其将导致碳砖随着炉缸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6.
塔子沟区位于辽西台陷内的大柳河沟—山神庙断隆与北东向的过渡带八家子—杨家杖子岩浆热液成矿带的交接部位,青龙沟金矿外围。区域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本文通过此次普查结果,对区内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An excessive use of non-linear devices in industry results in current harmonics that degrades the power quality with an unfavorable effect on power system performance. In this research, a novel control technique-based Hybrid-Active Power-Filter (HAPF) is implemented for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and harmonic current component for balanced load by improving the Power-Factor (PF) and Total–Hormonic Distortion (TH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 system. This work proposed a soft-computing technique based on Particle Swarm-Optimization (PSO) and Adaptive Fuzzy technique to avoid the phase delays caused by conventional control methods. Moreover, the control algorithms are implemented for an instantaneous reactive and active current (Id-Iq) and power theory (Pq0) in SIMULINK. To prevent the degradation effect of disturbances on the system's performance, PS0-PI is applied in the inner loop which generate a required dc link-voltage. Additionall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oth techniques has been presented to evaluate and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under balanced load conditions. The presented result concludes that the Adaptive Fuzzy PI controller performs better due to the non-linearity and robustness of the system. Therefore, the gains taken from a tuning of the PSO based PI controller optimized with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LC) are optimal that will detect reactive power and harmonics much faster and accurately. The proposed hybrid technique minimizes distortion by selecting appropriate switching pulses for VSI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and thus the simulation has been taken in SIMULINK/MATLAB. The proposed technique gives better tracking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 for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and harmonics mitig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comparis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SO-based Adaptive Fuzzy PI system produces accurate results with the lower THD and a power factor closer to unity than other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8.
朱存洲  张有强  刘园玲  郭麟 《表面技术》2022,51(12):122-130
目的 基于接触力学模型对棉纤维与不锈钢303摩擦辊摩擦行为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绞盘式摩擦试验装置,从预加张力、粗糙度、摩擦速率和棉纤维束包角4个方面探究了棉纤维束与金属摩擦辊表面的摩擦行为,并建立棉纤维与粗糙峰接触模型对试验结果加以验证。结果 预加张力与摩擦力呈正相关,与摩擦因数呈负相关。摩擦力与摩擦因数随所选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摩擦速率只对摩擦系统达到稳定的周期数有影响,对摩擦行为的影响较小,摩擦速率较小时,系统达到稳定所需周期更长。包络角度增大,摩擦力增大,摩擦因数变化较小,包络角度越小震荡越明显。结论 与摩擦速率及包络角度相比,粗糙度和预加张力对棉纤维束与金属表面摩擦磨损行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一直启发着人类在工业上的成就,仿生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流体驱动技术。对拥有流体驱动系统的生物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利用流体实现优美敏捷动作的机理。总结得出生物流体驱动系统的存在需要3个特征:动力源、腔体和工作介质。其中动力源类似于液压泵,腔体类似于液压缸,工作介质类似于液压油。对生物流体驱动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为解决流体驱动系统使用面临的挑战提供参考;并探讨了流体驱动系统仿生应用与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促进使用生物启发的方法,改善工程流体驱动系统。  相似文献   
10.
抓手的抓取模式包括指尖抓取和包络抓取,其中后者适用于体积较大物体,但受力状态较为复杂。以液压软体抓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包络抓取接触力建模方法。将软体执行器等效为若干刚性连杆,通过接触力分析获得了抓取物体的作用力矩。根据软体执行器的形变原理和抓取过程分析,获得了液压容腔驱动力矩与输入压力增量的关系,根据力矩平衡获得了接触力表达式。搭建了软体抓手包络抓取实验装置并确定了关键参数,分别开展了接触力模型验证实验和反馈控制实验,通过理论和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