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8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河口新口门水下三角洲的发育演变影响到国土资源的增长与流失,影响到胜利油田海上油气开发变为陆上开发的战略,影响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其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现通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黄河口新口门附近水下三角洲冲淤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自1996年改走清8汊河已10余年,黄河口新口门附近的海域由于入海泥沙的沉积扩散,海域地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通过运用AutoCAD、Surfer等软件对黄河口新口门地形分析可知,黄河口新口门水下三角洲平面呈椭圆形分布,椭圆长轴不超过15 km,短轴不超过10 km,说明黄河入海泥沙的沉积分布,除了新口门的大量淤积和老口门的剧烈冲刷外,其余大部分区域的冲淤厚度都在1 m以内。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河道的萎缩过程及其对防洪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河道的冲淤过程、纵比降、横断面形态都经历了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表现出新的演变特征;黄河口河道萎缩恶化了河势,抬高了洪水水位,坦化了洪水过程,延长了洪水传播时间,对防洪安全极其不利。  相似文献   
3.
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河口形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黄河河口水沙条件基本处于维持不断流状态,汛期非汛期界限已非常不明显,河口形态变化基本特征发生明显改变。调水调沙试验前河口径流作用微弱,河口沙嘴长时间主要受潮流侵蚀作用逐渐向临界平衡状态调整。但是2002年7月调水调沙试验河口有一个14天的0.664亿t泥沙人海口门快速堆积过程,河口形态又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快速堆积状态。本文通过2001年6月与2002年7月两次拦门沙测验地形与相关水文资料,计算输海泥沙的数量及其分布,分析了该次调水调沙试验后河口形态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近十年变化遥感监测及水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自1999年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以来,有效遏制了下游断流的发生,2002年至2006年间又连续进行了调水调沙,这两项重要举措使黄河口的水沙环境在人力作用下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而水沙条件是控制黄河三角洲湿地发育的主导因素,那么水沙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黄河口发生变化。本文中先利用多期多源遥感影像对比监测了1996年至2006年间黄河口在造陆、岸线、植被覆盖度及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变化,然后分析了在此期间黄河下游利津站来水来沙特征。通过对黄河口的变化与水沙条件相应关系分析,表明从2003年开始,黄河口明显出现淤积大于蚀退及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是对水沙条件得以改善的响应。  相似文献   
5.
以保障黄河河口区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及河道泥沙输送为目标,针对不同需水目标的特点,基于生境模拟模型、函数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别计算入海径流过程对三角洲湿地及河口区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来沙系数对河道输沙的影响,遵循消耗性需水的加和性原则与非消耗性需水的最大性原则,提出满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泥沙输送等多目标的需水量及流量过程。结果表明,依时段对流量过程进行调控可更好地满足不同保障目标的需水需求,可在3月达到一定的流量过程,在4—5月的最小、适宜、最大流量分别为 456.91 m3/s、634.04 m3/s和1 107.38 m3/s,其余月份的最小、适宜、最大流量分别为146.91 m3/s、559.79 m3/s和1 107.38 m3/s,得到黄河口最小、适宜、最大需水量分别为71.05亿m3、181.51亿m3和349.85亿m3。通过在年内保障生态需水总量,同时在特定生物的关键生长时期维持特定流量脉冲,可有效改善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口及近海区域生境质量,为黄河口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能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河口总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问题,进而可能对黄河下游的纵剖面调整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的概念,然后利用有关的实测资料,运用输往外海沙量对比法和来沙量与造陆面积相关法,对河口三角洲岸线处于动态平衡时的河口来沙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河口利津站多年平均来沙量维持在3.17亿t时,其河口三角洲岸线则可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水沙变异及尾闾河道的萎缩响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1986年以来,进入黄河口的水沙过程发生了变异,尾闾河道逐渐萎缩,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对黄河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依据清水沟流路实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理论探讨等方法,揭示了黄河口水沙过程的变异特征,分析了尾闾河道萎缩的演变过程,概化了尾闾河道的萎缩模式,探求了尾闾河道的萎缩机理,引入了尾闾河道萎缩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于特定的岸边界,海洋输沙能力的变化取决于入海水沙搭配关系,在入海沙量相同条件下,来沙系数越小,输送至外海沙量越多,反之亦然。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指出:黄河口海洋输沙十分复杂,涉及岸边界、各种持续和偶发的动力等诸多因素。实测的冲淤分布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离出某种因素单独所起的作用。实测数据显示,河口泥沙冲淤分布与来水来沙条件相关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1977-2000年间,来沙量偏少,输入外海泥沙的比例比其它流路时期偏大,排沙比达54%,平均每年输入外海泥沙的绝对量为2.83亿t。但具体到各个年份,不论是排沙比还是绝对量,年际间差异都很大,每年输入外海的沙量并不局限在2.3亿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