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利工程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地震映像的河湖水下抛石精准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下抛石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应用地震波数值模拟软件Tesseral 2-D建立含有水、抛石、填土及基岩的水下抛石模型并对其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了不同震源子波频率和偏移距时的地震响应特征,最终确定震源子波频率为600 Hz,偏移距为5 m的地震数据采集参数。采用一种新型的"轻型气压式浅水域全自动触发器"震源设备对龙河口水库水下抛石进行实际探测。实践表明,地震映像能够识别抛石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与实际情况吻合的较好。这为利用地震映像法实现对浅水域水下目标体的精确识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江河整治过程中常见的护岸形式有混凝土铰链沉排、四边六面体框架群、水下抛石等,各种护岸形式在某一特定地域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有机结合实施,利弊互补。文中根据长江南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护岸和护坎工程实践,对三种护岸技术的技术设计与施工控制的关键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地震反射波法采集的地震数据对抛石体的识别能力,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对采样周期、震源主频和炮检距3个地震采集参数对地震数据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周期的选择与震源主频有关,采样频率应大于或等于原始信号最大频率的2倍;随着震源主频的增大,地震数据中所能识别抛石体的最小厚度和信噪比逐渐减小;炮检距影响着抛石体顶、底界面反射波能否区分开来,从而决定能否获得抛石体的厚度信息,最大炮检距随震源主频和水深的增大而增大。结合保定圩水下抛石探测实例,验证了地震正演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水下抛石施工质量控制及质量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炳 《人民长江》2002,33(8):35-36
水下抛石是堤防工程中堤脚防护和堤岸护脚常用的、重要的措施之一,通称为“水下抛石护脚工程”。根据部颁有关规程,结合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水下抛石施工实践,论述了水下抛石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及质量评定的标准。重点对抛投块石的石质控制、水下抛石单元工程与抛投网格的划分、抛石前的漂距试验、定位船定位、抛石扣率的确定及抛石完工后的水下地形测量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详细叙述了水下抛石施工工艺,根据工程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水下抛石施工方法,即“抛准、抛足、抛匀”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子域滤波在高密度电法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堤坝库岸工程采用水下抛石后能增强其岸坡稳定和抗冲刷能力。目前水下抛石工程厚度和赋存范围检测难度较大。采用高密度电法虽然工作效率、成本和安全性上均有优势,但其成果图像的判读较为困难。采用小子域滤波技术对高密度电法成果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后,可以显著增强图像的可读性和显示精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