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3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262篇
电工技术   42篇
综合类   193篇
化学工业   209篇
金属工艺   28篇
机械仪表   35篇
建筑科学   485篇
矿业工程   177篇
能源动力   24篇
轻工业   171篇
水利工程   145篇
石油天然气   2208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2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84篇
冶金工业   4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甫沙4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柯东构造带上,北部和东部分别发育有柯克亚和柯东1井油气田。为研究甫沙4井原油来源与充注过程,对原油样品和连续抽提后的含油砂样各组分(游离态、束缚态、包裹体)进行GC、GC?MS和 GC?IRMS分析,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油样进行油—油对比。结果表明:甫沙4井晚期充注原油组分具有C29?32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高,C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反“L”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低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二叠系普司格组(P2?3p)烃源岩的主体原油(I类)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早期充注的原油组分具有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较低,C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V”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高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的II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甫沙4井经历3个阶段成藏过程:①在上新世,二叠系烃源岩于生油晚期阶段生成的I类原油运移至柯克亚构造带或柯东构造带深部形成油藏;②在更新世早期,侏罗系烃源岩于生油早—中期生成的II类原油运移至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③在第四纪,强烈的构造作用使深部I类原油沿断裂调整进入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最终造成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II类原油先充注,I类原油后充注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2.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中部,受南天山造山作用的影响,发育一系列冲断构造,具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依据地面露头和地震资料,秋里塔格构造带以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及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为中心,可划分为盐上构造层、膏盐岩构造层和盐下构造层;受挤压作用,膏盐岩差异流动,在地表形成多排线性褶皱带,盐上构造层则发育逆冲推覆及反冲构造,而盐下构造层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挤压应力和古生代古隆起,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中秋—东秋段位于新和—牙哈古隆起北坡,盐下构造层发育与克深构造带相似的冲断构造,可形成幅度高、规模较大的断背斜圈闭,油气勘探潜力大;佳木—西秋段位于温宿和西秋古生代古隆起之上,盐下构造层不发育冲断构造,盐下圈闭以低幅度断背斜和断块为主,规模不大,勘探潜力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断裂密集带作为斜向伸展作用的标志性产物,是断块油气藏形成与聚集的主要场所。针对歧口凹陷不同走向断裂密集带油气富集差异较大的问题,通过统计密集带几何学特征及构造组合样式,结合断裂带形成演化规律,分析不同走向断裂带油气富集差异。结果表明:歧口凹陷主要发育NEE、EW向及NNE向3种断裂带。其中,NNE向断裂带形成时期最早,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最弱,油气在深部富集;NEE向断裂带随后形成,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最强,油气在深、浅层均有分布;EW向断裂带形成时期最晚,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研究成果可为歧口凹陷及相似的多期裂陷盆地断裂密集带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0):43-46
目的:探讨分娩球配合GT-4A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分娩中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A组(分娩球联合导乐分娩)、观察B组(分娩球)、观察C组(导乐分娩)、对照组(未给予镇痛),各50例。比较四组产妇的产程时间、镇痛效果、分娩结局、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A组第一产程均短于观察C组和对照组,第二产程、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高于观察B、C组及对照组(P<0.05);观察A、B组产后2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A、B、C组的镇痛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A、C组均高于观察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B、C组的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阴道助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球配合GT-4A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分娩过程中,可有效缩短产程,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库车凹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垂向上裂缝之间发育特征和规模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通过运用岩心、FMI成像资料的综合解析,在总结不同应力段的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裂缝规模存在主次之分,提出了构造主裂缝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同时期形成的构造主裂缝是真正的渗流通道,通过构造倾角校正的方法将倾斜地层还原到水平状态,在剔除众多伴生缝、早期缝的基础上,抽提出规模大于平均裂缝规模、有效性高、倾向与构造倾向相反的构造主裂缝发育位置,为射孔位置优选及储层改造方案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利津洼陷北部利563块沙四上段发育厚层砂砾岩储层。基于岩心、测录井数据和储层微观观察等,明确了储层异常高孔渗带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2500~2900 m深度范围内异常高孔渗带特征显著;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有石油早期侵入、异常高压作用、溶蚀孔隙和压裂缝的发育等。储层粒间及压裂缝中沥青质的残余说明石油早期侵入;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的异常高值说明异常高压的存在。岩心和薄片观察揭示研究区砾石中压裂缝广泛存在,并显著提升了储层渗透率。储层溶蚀面孔率整体为2%左右,压裂缝发育基础上的溶蚀扩缝作用可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输送带与托辊接触区域的压陷状态,推导了静态最大压陷变形量与动态压陷滚动阻力的数学模型,并重点分析了温度对其的影响规律;结果基本符合现实工程的实际变化规律,这对于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煤系地层的须家河组优质储层为对象,运用普通薄片、主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对其中发育的硅质碎屑溶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川西须家河组硅质碎屑存在酸性地层水条件下有氟参与发生的溶蚀。在须家河组石英包裹体中测到的F成分,是F-、HF2-、未离解的HF分子及(HF)2等含F成分的总和,并且以未离解的HF分子和(HF)2为主。硅质溶蚀过程中,活性成分(HF)2或HF2-吸附于硅质颗粒表面,H+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他矿物组合同时发生物质的交换与变化,包括长石、岩屑的溶蚀、硅质胶结等。硅质溶蚀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球化学标志、硅质颗粒的部分溶解、致密砂岩背景下颗粒间接触缝的开启和矿物组合标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描述、薄片分析、古生物鉴定等分析测试手段,采用岩相学与岩石化学联合分析技术,利用岩性组合、古生物化石等综合划分地层结构单元,对辽河坳陷大洼地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储层成因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玄武质火山角砾岩成因为玄武岩水下喷发,经淬火碎裂后快速堆积形成。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角砾间孔,次为气孔、溶蚀孔、裂缝等,为中高孔、中低渗储层;水下喷发环境的确定对原中生界地层划分方案提出了质疑,认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地层应归属为新生界沙三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