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1篇
化学工业   223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2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5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垦西垦119块超稠油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油井举升困难的问题,室内开展加热、掺水、降粘剂、掺稀等多种降粘工艺研究、优化,优选井筒加热、套管掺稀工艺实现该块稠油正常举升,该工艺具有现场管理方便,运行平稳,可靠性高,对后期原油处理无影响等优势,垦119井实施后,平均日油6.1t/d,日液14.3t/d,生产平稳运行,较好解决了现场特稠油生产难题。  相似文献   
2.
风城油田浅层超稠油油藏非均质储集层具有埋藏浅、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等特点,阻碍SAGD蒸汽腔的发育,需要利用水力压裂建立渗流通道。为指导储集层压裂,分析了非均质储集层沉积特征、地应力场分布,以及隔夹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结合岩石力学室内实验、测井资料解释和地应力测试结果,建立埋藏深度为282~332 m储集层三维应力场模型。模拟结果与小型压裂测试比较显示,建立的三维应力场模型贴合实际地层侧向压力系数和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向主应力的比值,能较好地反映储集层岩性交界面和应力特征。超稠油储集层以垂向主应力为主,利于引导垂向裂缝;岩性交界面地应力突变,储集层砂岩最小水平主应力小于泥岩隔夹层最小水平主应力。泥岩隔夹层具有较高的破裂压力、杨氏模量和最小水平主应力,裂缝扩展能力弱于油砂段。压裂设计应选择隔夹层内或下方射孔,控制缝高,避免砂堵,以达到较好改善渗流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中深层稠油油藏采收率,对辽河油田30余年蒸汽驱进行全面回顾,系统总结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蒸汽驱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应用成效。研究认为: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蒸汽驱技术历经探索、攻关试验、I类油藏规模实施、Ⅱ类油藏试验接替4个发展阶段;理论认识及开发技术经历了从最初国内外成熟技术的直接应用到与辽河地质特征相结合的研发创新,形成了以驱油机理理论认识、油藏工程设计技术、高效注采配套工艺为核心的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开发技术系列;目前蒸汽驱实施深度界限突破至1 600 m,可动用稠油黏度提高至200 000 mPa·s,预计采收率为55%~65%,达到国际浅层蒸汽驱开发水平;未来应针对中深层蒸汽驱面临的难点及重点不断研究和突破。该研究为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生产过程中,准确、快速判断水平段动用程度是井组生产措施参数制订和现场参数调控的基础。由于生产井趾端和非趾端井底温度受控因素不同,以温度为依据判断动用程度的常规方法存在局限性。从水平井热量补充和损失角度入手,明确了SAGD生产水平井趾端和非趾端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公式解析方法,引入单位水平段无因次产能参数和水平井沿程温压耦合数学模型,分别对趾端和非趾端动用程度进行判断,进而提出SAGD水平段动用程度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矿场正常生产阶段155个SAGD井组进行了动用程度研究,实例证实该方法可靠、便捷,易于操作。结合地质因素,建立了5种动用模式并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生产特征,明确了影响SAGD生产效果主控因素为水平段动用程度,为矿场参数调控和措施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任亚青  吴本芳 《油田化学》2020,37(2):318-324
针对超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和地层水矿化度高等现状,以表面活性剂、碱、有机磷酸为原料制得乳化降黏剂,对降黏剂配方进行了优选,研究了矿化度和温度对降黏剂降黏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降黏机理。结果表明,超稠油乳化降黏剂最优配方为:质量比为1∶1的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YBH与醇醚羧酸盐类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YFBH复配的主剂、碱助剂、耐盐助剂NYZJ-1的质量比为1.1∶0.45∶1.15。在主剂、助剂总加剂量为0.81%(占原油乳状液的质量分数)、乳化温度80℃、油水质量比为7∶3、矿化度为95 g/L的条件下,可使超稠油黏度由316.5 Pa·s(50℃)降至其乳状液的0.0831 Pa·s,降黏率达99.97%,50℃下静置4 h的出水率为5.93%。温度对乳化降黏剂降黏性能的影响较小,经200℃处理2 h后超稠油乳状液的降黏率不变。复配乳化剂各组分间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增强了体系的降黏性能,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乳化降黏剂降黏效果良好,耐温抗盐,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图10表3参15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多数相对渗透率测试是在原始油藏温度下完成,代表性较差。为明确浅层超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机理,进行岩心驱替实验,对不同温度下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水驱浅层超稠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浅层超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中,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差异很大,油相下降速度快,水相上升速度很慢。随温度升高,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增大,等渗点右移,等渗点处的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140和180℃时蒸汽驱油效率分别高于同等条件下的水驱效率10.6%和11.9%,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热水驱替可改善浅层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12月28日,中国石油《强非均质特超稠油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成果鉴定会在京举行。据悉,鉴定委员会由17位院士、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表示,该成果针对超稠油开发动用和特稠油强非均质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世界级难题,通过多学科持续攻关,形成了适合陆相强非均质稠油开发热采理论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采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优质环烷基稠油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8.
王庄油田郑411区块沙三上亚段属于强边底水薄层高渗特超稠油油藏,2006年以来采用水平井+注聚合物+二氧化碳+蒸汽吞吐强化采油技术开发,生产效果显著,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水侵问题目益突出,部分边郝油井含水率上升,周期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整体开发效果,为此在稠油热采区水侵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边底水的堵调工艺,有效降低了边底水侵影响,达到了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乐安油田稠油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薄、油质稠、油藏类型多、非均质性严重、开发难度大等特点,为提高储量的动用率,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乐安油田针对不同区块、不同层系、不同油藏的特点,实施了深化地质研究、转换开发方式、水平井整体部署、分层热采、优化注采参数、发展配套开发技术等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实现了乐安油田稠油的高效稳产开发。本文针对这些独具特色的稠油增产措施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难点,重点介绍了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敏感性稠油油藏和低渗透稠油油藏等复杂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并对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和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研究进展指出了稠油热采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超深层低渗稠油和浅薄层特超稠油的开发技术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