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80篇
电工技术   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86篇
化学工业   989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77篇
能源动力   57篇
轻工业   17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4414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98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原油为研究对象,筛选并评价了具有不同界面张力及乳化效果的4组驱油体系,研究了界面张力与乳化效果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油水界面张力与原油乳化效果之间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当以0.1%(w)的Na_2CO_3或0.5%(w)Na_2CO_3+0.3%(w)JS-33复配体系为驱油剂时,界面张力均可达到超低,但乳化效果较差,析水率分别高达91.7%和83.3%,而原油采收率提高值只有8.9%和12.4%;当以0.5%(w)的Na_2CO_3或0.5%(w)Na_2CO_3+0.5%(w)JS-33复配体系为驱油剂时,界面张力分别为10~(-2)和10~(-3)数量级,乳化效果较好,析水率分别为1.7%和0,原油采收率提高值达27.5%和24.4%。乳化效果好的驱油体系原油采收率提高值要高于超低界面张力体系,乳化效果相比界面张力而言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占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3.
为更深入研究聚驱稠油的驱替规律,开展了稠油聚合物驱的微观机理研究。采用逾渗理论,基于计算机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水驱数字岩心模型,并与岩心试验相渗拟合,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考虑聚合物的黏弹性、浓度的扩散、吸附、捕集以及稠油的非牛顿流体特性等,建立了聚驱稠油数字岩心模型,模拟了饱和油和聚合物驱稠油两种驱替过程并分析了驱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数字岩心模型能够有效模拟聚合物驱稠油的微观机理,黏弹性聚合物驱采收率大于水驱和纯黏性聚合物驱,且随着松弛时间的增加,即弹性作用的增强,采收率提高;聚驱减少了剩余油孔隙个数,使得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更加分散,提高了驱油效率。该项研究对于聚驱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应用》2019,(12):68-70
低渗透中高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已形成水驱高渗层段或优势通道,剩余油零散分布,如何提高最终采收率是油藏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微生物活化水驱技术具有低成本、安全环保的优势和扩大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的双重效果,实践表明,该技术改善水驱、降水增油效果显著,提高采收率的发展趋势良好,具有较强的技术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对低渗油藏水驱及常规表面活性剂驱开发效果较差的问题,通过实验研制了一种新的两性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LSN-104,并在室内评价了其界面活性、耐温性能、抗盐性能、润湿性能以及驱油效果。性能评价结果表明:LSN-104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以及耐温抗盐性能,当LSN-104质量分数为0.5%时,在温度为120℃或NaCl质量浓度为60 g/L或CaCl_2质量浓度为5 g/L的条件下,界面张力仍能维持在10~(-3)mN/m数量级;LSN-104的加入能明显减小石蜡片表面的接触角,使亲油性表面转变为亲水性,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能力;注入0.5 PV质量分数为0.5%的LSN-104溶液,能使低渗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15.65百分点。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注入表面活性剂LSN-104后,采油井见效率达100%,各采油井均呈现出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的趋势,增油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6.
《云南化工》2020,(2):111-112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天然岩心进行了室内自发渗吸模拟实验,具体选择采用质量法和体积法,分析研究了影响致密砂岩储层自吸的因素。实验表明,渗透率、温度因素对致密砂岩岩心渗吸采收率的影响较大,且都为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特高含水期油藏平面分区调控方法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崔传智  李松  杨勇  王步娥  王建  黄迎松  吴忠维 《石油学报》2018,39(10):1155-1161
针对特高含水期平面剩余油分布复杂,不同区域开发对策不同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油藏分区调控方法。首先通过极限含水率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值作为水淹区与潜力区的划分依据;其次以建立的考虑经济因素的剩余可采储量丰度界限和渗流速度界限,将潜力区进一步划分为低速新井调控区、低速注采调控区、高速新井调控区、高速注采调控区4类。综合考虑各分区分布特征,采用连通区域标记算法统计各分区连片区域网格数,计算连片区域的面积和剩余可采储量,确定不同连片区域开发政策。实际油藏的应用结果表明,调控后低速新井调控区和低速注采调控区面积大幅度减小,调控5年油藏采出程度增加3.1%。  相似文献   
8.
周波 《新疆石油地质》2020,41(6):697-703
吐哈油区稀油油藏经历30 a的开发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稀油油藏高效开发的方法。由于主力油田稀油油藏多为特低渗—低渗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低含水开发阶段采用强采强注面积井网,采油速度较高,开发效果较好;中—高含水阶段及时采取了井网加密等对策,短期为减缓递减、稳定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油田开发初期的强注强采也影响了主力层的驱油效率和采收率,尤其是进入特高含水期,无效注水循环严重,套损井和停产井增多,造成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常规措施治理难度大,稀油油藏开发进入低速低效开采阶段。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开发效果,积极开展注气提高采收率、纳米微球复合调驱及转变渗流场等室内研究和矿场先导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形成一系列多元类型油藏分类提高采收率和提高开发效果的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吐哈油区稀油油藏自然递减率有望由19.8%逐步降至11.0%,采收率将提高2.00%~3.00%。  相似文献   
9.
贾悦腾 《清洗世界》2020,36(2):50-51,53
目前商河油田商三区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遭到破坏,水驱控制程度大幅下降,水井注不进,油井低产低液,开发遇到困难。本文针对商三区低渗透油藏特点,选取商13-60块沙二上和商13-58块沙三上为研究对象,在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研究和井网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潜力,研究挖潜技术,制定挖潜方案,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剩余储量分布及提高采收率对策不明晰的问题,以苏6区块为例,通过气藏精细描述,明确了区块的有效砂体展布特征及气藏剩余储量分布类型,估算了各类型气藏剩余储量占比;基于气藏剩余储量分布特点,应用经济技术指标评价方法,确定了合理的直井井网密度,提出了通过直井井网加密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苏6区块剩余储量分布类型主要为井网未控制型、水平井遗留型、直井遗留型,直井遗留型又可细分为射孔不完善型、复合砂体内部阻流带型2个亚类。其中,井网未控制型为主力剩余气,占总剩余储量的67.7%,为主要挖潜对象。合理的直井井网密度为4口/km2,加密后区块采收率可提高至48%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