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7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53篇
电工技术   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140篇
金属工艺   24篇
机械仪表   61篇
建筑科学   64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964篇
水利工程   16篇
石油天然气   23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7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8篇
冶金工业   10篇
原子能技术   94篇
自动化技术   10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高通测序方法对大凌河流域五刺金鱼藻、格菱、狐尾藻、水蓼及芦苇5种水生植物不同季节的微生物群落进行试验分析,分析表明:藻类密度在沉水植物表层要高于浮叶植物表层,微生物群落在浮叶植物根部的结构与其表面存在明显差异。各水生植物的优势生物群落依次为变形菌、梭菌、柔膜菌、鞭脂杆菌、杆菌、疣微菌门,且各微生物群落在季节丰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性。由此可见,水环境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要高于植物类型。研究成果可为大凌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四川晒醋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及关键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国标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醋醅的理化指标和真菌群落进行了解析,同时结合真菌群落和理化因子进行冗余分析,找出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理化因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醋醅的pH降低,水分、温度基本保持稳定,总酸、氨态氮含量先持续增加后保持稳定,还原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通过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四川晒醋固态发酵过程中共有9个门、299个属水平的真菌参与演替变化。毕赤酵母属(Pichia)和横梗霉属(Lichtheimia)为主要优势真菌。经过聚类分析,可将固态发酵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发酵阶段,第1~8 d;第2发酵阶段,第9~12 d;第3发酵阶段,第14~16 d)。由冗余分析结果可知,氨态氮、总酸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氨态氮、总酸与发酵第1~8 d的真菌群落呈负相关,与发酵第9~16 d的真菌群落呈正相关。该研究揭示了晒醋固态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掌握固态发酵过程中真菌的变化规律以及后续与风味物质的关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超高压处理对臭鳜鱼微生物群落及品质变化的影响,分别使用300 MPa与500 MPa超高压处理臭鳜鱼10 min,以常压处理样品为对照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超高压处理前后各组样品的细菌群落变化。同时,进行色泽、持水性、体积皱缩比测定与感官评价,并结合微观组织结构观察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综合评价超高压处理对臭鳜鱼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臭鳜鱼的菌相组成影响明显,其能使微生物组成类型明显减少,漫游球菌属和冷杆菌属为超高压处理前后的优势腐败菌。与对照组相比,样品经超高压处理后,其体表变白,持水性与体积皱缩比下降,其中,300 MPa处理的臭鳜鱼感官品质相对较好。超高压处理会使样品肌纤维纹理变得模糊,肌纤维结构紧致无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超高压处理能改变样品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使α-螺旋和β-转角相对含量减少,无规卷曲和β-折叠相对含量增加。综上所述,300 MPa处理10 min对保持臭鳜鱼的质构特性与感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数字化高温大曲和传统高温大曲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同时根据微生物物种信息和理化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高温大曲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变化。发酵结束时,两种高温大曲的细菌都以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芽孢杆菌属(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要优势菌属,真菌以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为主。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层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时间时两种大曲的微生物组成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5.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湖北省谷城市茨河花色腐乳和全国不同地区的红方腐乳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析,同时使用GC-IMS对腐乳的气味基础—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色腐乳与红方腐乳的细菌与真菌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前者的生物标志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而红方腐乳的生物标志菌属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曲霉属(Aspergillus)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GC-IMS结果显示,两种腐乳的小分子酯类风味物质种类最丰富,醛类物质在红方腐乳中富集,而酮类物质在花色腐乳中富集。另外,红方腐乳的特征风味物质为乙醇、2-甲基丁醛,2-甲基异丙醛等,而花色腐乳的特征风味物质为乙醛,丙烯酸乙酯,柠檬烯等。另外,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和毛霉(Mucor)与多种风味物质呈正相关,因此在花色腐乳的生产中具有开发与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鸭皮作为肉制品中常用的添加原料,其在不同热杀菌处理状态下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非常重要。将鸭皮分别在60、70、80、90、100、110、120 ℃条件下热处理后25 ℃恒温放置1 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鸭皮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60 ℃热处理的鸭皮中主要菌属为假单胞菌属(33.52%)和不动杆菌属(18.55%),70 ℃热处理的鸭皮中主要菌属为不动杆菌属(18.46%)、狭义厌氧梭菌属18(12.41%)、变形杆菌属(11.04%)、假单胞菌属(10.17%)、狭义厌氧梭菌属7(8.62%),80、90 ℃热处理的鸭皮中优势菌属为狭义厌氧梭菌属18,相对丰度分别为63.04%和84.11%,100 ℃热处理组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49.50%)、狭义厌氧梭菌属18(29.19%)和厌氧杆菌属(17.20%),110 ℃热处理组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99.23%),120 ℃热处理组优势菌属为狭义厌氧梭菌属18(52.41%)、芽孢杆菌属(33.07%)和狭义厌氧梭菌属7(12.23%);样品聚类和β-多样性分析表明,温度对鸭皮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差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分析低分子质量壳寡糖(分子质量≤1 000 Da,脱乙酰度≥90%)对鲢鱼片4 ℃冷藏过程中菌相组成及品质变化的影响。将鲢鱼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壳寡糖(0.5 g/100 mL)处理组,测定其感官评分、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三磷酸腺苷关联物含量及K值等指标,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相组成,评价壳寡糖对鲢鱼片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壳寡糖能够改变鲢鱼冷藏过程中的菌相组成且抑制其优势腐败菌属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的生长;壳寡糖处理能够显著抑制鱼肉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同时显著延缓肌苷酸及次黄嘌呤核苷酸的降解,进而减少次黄嘌呤的生成。壳寡糖能够显著提高鲢鱼贮藏过程中的品质,这主要通过抑制优势腐败菌属的生长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健康中国计划的推进,酱油的减盐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广式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盐分对不同发酵阶段的群落结构影响的基础研究仍较薄弱,难以支撑减盐酱油产品的普及。该研究基于Illumina HiSeq高通量基因序列分析及理化指标监测,研究不同盐分条件下不同发酵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盐组(120 g/L)pH值最低,发酵后快速积累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在细菌菌群结构方面,随着盐浓度降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均在低盐酱醪中持续增长;在真菌群落构成方面,假丝酵母属(Candida)和米勒氏酵母属(Millerozyma)含量在低盐组酱醪中明显较高。低盐(120 g/L)酱醪发酵中乳酸菌含量及总酸明显比中盐(150 g/L)及高盐(170 g/L)组较高,并在发酵初期快速形成了更加适合酵母菌目生长的酸性环境,促进酵母菌目在发酵中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菌群。该研究结果为减盐发酵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发酱油低盐发酵微生物调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红谷黄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理化指标检测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等对黄酒样品进行测定并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发酵的进行,还原糖含量在初期急剧下降后逐渐稳定,酒精度变化与之相反;总酸含量先快速增加后减少再增加,pH较为稳定;氨基态氮含量先波动增加后急剧上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剧烈下降后趋于稳定。发酵过程中10次取样(1~7、10、20、30 d)共检测出14个细菌门和228个细菌属;7个真菌门和108个真菌属。在属水平细菌群落可聚类为3类,真菌群落可聚类为5类。细菌属水平与总酸显著正相关(P<0.05),与还原糖显著负相关(P<0.05),真菌属水平与氨基态氮显著正相关(P<0.05)。2,3-丁二醇以及乳酸乙酯与大部分菌属显著正相关(P<0.05)。Klebsiella与辛酸乙酯显著负相关(P<0.05);Lactococcus与乙醇、2-丁醇、异丁醇、苯乙醇和棕榈酸乙酯呈显著负相关(P<0.05)。Monascus与乳酸乙酯显著负相关(P<0.05);Apiotrichum与2-丁醇、异丁醇和异戊醇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红谷黄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性变化,并与其理化指标及风味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为后续红谷黄酒品质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日粮中添加柠条影响瘤胃、结肠内微生物生成的挥发性脂肪酸水平,进而调节滩羊肉品质、脂肪组织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作用,本研究选取12只四月龄滩羊母羔随机分为两组,NC组饲喂30%精料及70%苜蓿颗粒,CK组为10%柠条替代等量苜蓿。预饲期10 d,正试期60 d。饲喂期结束屠宰时取其背最长肌、股四头肌、皮下脂肪,瘤胃、结肠内容物,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对滩羊瘤胃、结肠内菌群、脂肪组织的脂肪酸含量及肌肉理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饲喂柠条可导致滩羊股四头肌的压榨损失有提高的趋势,系水力和熟肉率有所下降;但饱和脂肪酸有降低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有提高的趋势;皮下脂肪中的软脂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瘤胃内丁酸和结肠内乙酸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肠内异丁酸和异戊酸等支链脂肪酸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显示,瘤胃内5-7N15菌属和YRC22菌属均与丁酸含量趋向正相关,而结肠内密螺旋体属与乙酸含量趋向正相关,但与异丁酸含量趋向负相关(0.05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