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21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91篇
电工技术   6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97篇
化学工业   2321篇
金属工艺   162篇
机械仪表   209篇
建筑科学   196篇
矿业工程   70篇
能源动力   343篇
轻工业   55篇
水利工程   26篇
石油天然气   7757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5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3篇
冶金工业   48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179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667篇
  2013年   686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663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665篇
  2008年   696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650篇
  2004年   650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43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16篇
  1995年   293篇
  1994年   266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江凹陷为珠江口盆地近两年来获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的新区。采用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全油气相色谱法混源油定量配比实验相结合,对阳江凹陷不同成藏期次原油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已获得混源油藏的混源比例进行了测算。阳江凹陷发生两期原油充注,充注时间分别为12.0~7.5 Ma和6.5~0 Ma。第一期原油来源于恩平20洼始新统文昌组文三段中浅湖相烃源岩,主要在中新统珠江组储层中聚集成藏;第二期原油来源于文一段和文二段中深湖相烃源岩,在中新统珠江组—韩江组储层中均有成藏。通过混源油定量配比实验建立混源比例测算模板,计算结果表明,B20-1、B20-2油田韩江组油藏均为第二期充注,B20-1油田珠江组油藏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量占比分别为39%和61%。关键成藏时期断裂活动强度、圈闭发育层段及有效烃源岩三者耦合关系共同控制着圈闭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2.
康志勤  赵阳升  杨栋  赵静  王磊 《石油学报》2021,42(11):1458-1468
油页岩是中国储量巨大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际公认的重要非常规石油资源。对油页岩进行地下原位干馏是目前实现其大规模工业开发的唯一可行技术方案。太原理工大学于2010年获得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技术(MTI)的发明专利授权。基于MTI技术原理,对大尺寸油页岩试件实施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的中试实验,并对多模式油页岩原位干馏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实施油页岩原位多井水力压裂连通过程中,最高注水压力仅为地应力的41%,裂缝起裂扩展压力低。②蒸汽对流传热方式具备很高的传热效率,有机质热解迅速,蒸汽携带油气快速从生产井产出。同时,通过选择开启或关闭井组钻孔阀门的方式,实时调整蒸汽的流量和流向,灵活控制油页岩目标加热热解区域,实现了蒸汽的科学调配。③在油页岩原位注蒸汽正常运行过程中,蒸汽的注入压力仅约为自重应力的1/4,蒸汽锅炉长期低负载运行。④油页岩原位热解引发的地面沉降量很小,对地质环境危害小。⑤注汽热解区采出的含油率高达95%以上,总体原油采收率达到67.3%,充分证明利用MTI技术原位注蒸汽热解油页岩可达到较高的原油采收率。⑥所得油页岩油中轻质油品的占比达到72.51%;H2在热解气体中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体积含量高达68.87%。⑦注蒸汽热解区的顶、底板油页岩层热解不充分,裂隙发育不明显,成为良好的防渗隔热层。⑧MTI技术与其他油页岩原位热采技术相比,其在技术流程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备广阔的商业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南海高凝原油油田的经济开发,进行了无人平台工艺方案设计与研究,简化了平台工艺流程。针对油田高凝原油的特点,研究了无人平台的远程操作与远程置换。对无人平台公用系统设置进行了比选研究分析。在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本文的研究对今后海上无人井口平台的设计可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UPS应用》2021,(3)
山东金诚石化集团是原油加工能力590万吨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生产工艺、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0年,集团投产了国内加工能力最大产品质量最优的高端润滑油加氢装置,生产各种牌号的HVIⅢ+类润滑油基础油和医药食品级白油,HVIⅢ+类8#、10#、12#润滑油基础油填补了该型号HVIⅢ+类润滑油基础油国内生产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蒸馏装置电脱盐系统波动原因,分别考察了电脱盐罐操作条件及原油性质两方面因素,并结合原油混合相容性理论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两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原油混合时,存在不相容的可能,沥青质析出,增大原油乳化程度,导致电脱盐系统运行波动;重质原油掺炼比例越低,不相容程度越明显,随着重质原油混合比例增加,原油不相容状态逐渐得到缓解;在加工混合原油出现不相容时,可通过降低混合强度的方式,减轻原油的过乳化程度,平稳生产;在加工混合原油时,宜掺炼性质相近的油品,若混合的油品性质差异较大时,可适当增加重质油混合比例,降低发生不相容的可能,保证装置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6.
胡鑫杰  张淇  许仁辞 《当代化工》2021,50(2):326-330,334
易凝原油在我国原油中占比较大,一直是我国储运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对其凝点、析蜡特性的研究也是提高管输运行经济性的关键.介绍了塔里木油的密度、凝点、黏温关系及四组分,分析其作为胶质沥青质组分来改变人工蜡油配比的可行性.接着通过改变柴油、石蜡、塔里木油的配比获得不同组成比例的人工蜡油.然后以人工蜡油为实验对象,观察了不同蜡、胶质沥青质比例下,析蜡特性及凝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胶质沥青质含量的增加,凝点、析蜡点、析蜡量下降,但下降速率逐渐变缓;随石蜡含量的增加,凝点、析蜡点、析蜡量上升,但上升速率逐渐变缓.最后给出了具体理论分析,并指出了胶质沥青质的降凝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性质及分布规律复杂,烃源岩纵、横向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非均质性强,具有斜坡带和西次凹多源供烃特征。将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了原油类型划分与油-源精细对比,梳理了原油分布与生烃次洼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原油以凝析油为主,含少量轻质油和正常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在孔雀亭地区,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与本地平湖组中段下亚段(平中下亚段)-平湖组下段(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Ⅱ1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地区的平上段及平中上亚段和NB8洼陷,具有陆源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双重贡献,且蕨类植物贡献更大,与平上段、平中上亚段烃源岩有明显亲缘关系,并有成熟度较高的低带-西次凹海源有机质的贡献。Ⅱ2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及宝云亭—团结亭地区,陆源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贡献更大,与平中下亚段和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研究成果对深化平北斜坡带油源的新认识和油气藏预测及勘探部署有较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某炼油厂的常减压蒸馏、加氢裂化、连续重整、柴油加氢、渣油加氢、酮苯脱蜡、糠醛精制、重油催化裂化等21套装置进行全面采样和分析,考察了含氮原油在炼油厂各工艺流程中的分布及传递情况,确定了各装置的氮元素平衡及分布规律,绘制了全厂氮元素传递图,以期为炼油厂深度脱氮、重点装置防腐以及工艺升级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10.
表面活性剂渗吸作用是提高致密油基质原油动用的重要方法。为了揭示致密油基质-裂缝模型中表面活性剂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通过自发渗吸、界面张力及润湿性的测定,优选0.05%的椰油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ASB)作为渗吸用表面活性剂。通过基质-裂缝岩心模型及微流控模型,分别研究了裂缝迂曲度及缝内流速对近缝基质动态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通过静态渗吸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作用深度及浓度对深部基质自发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缝基质动态渗吸的原油采出程度随模型迂曲度的增加而增加,即裂缝复杂程度越高,动态渗吸的采出程度越高;缝内流速越大,毛细管中油水界面运移速度越大,即渗吸速度越大,且油水界面运移速度与缝内流速整体符合二次函数规律。表面活性剂作用深度越深,单位体积基质原油动用量越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毛管力的主控参数为界面张力,此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与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一致;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毛管力的主控参数为岩石表面润湿性,此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与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