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5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61篇
化学工业   6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3篇
矿业工程   31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369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45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营城组致密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多种技术及手段对物性影响因素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致密碎屑岩的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包括岩石类型、沉积微相、砂泥界面、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微裂缝。利于致密气储集的因素为:①孔隙衬里绿泥石、②火山岩岩屑溶蚀、③微裂缝。其中:①孔隙衬里绿泥石可通过减缓压实和抑制胶结作用来保护原生孔隙,进而控制水体环境转化带的储层质量;②火山岩岩屑溶孔是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可控制酸性流体分布区的储层质量;③生烃增压成因的微裂缝能够增加储层的渗透性,进而控制深水沉积区的储层质量。主控因素①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浅水区,主控因素③主要分布于盆地近中心的深水区,主控因素②全区分布。主控因素②可与①或③叠加共同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基于此建立优质储层平面分布模式,预测有利区并获得了生产验证。  相似文献   
2.
甫沙4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柯东构造带上,北部和东部分别发育有柯克亚和柯东1井油气田。为研究甫沙4井原油来源与充注过程,对原油样品和连续抽提后的含油砂样各组分(游离态、束缚态、包裹体)进行GC、GC?MS和 GC?IRMS分析,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油样进行油—油对比。结果表明:甫沙4井晚期充注原油组分具有C29?32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高,C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反“L”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低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二叠系普司格组(P2?3p)烃源岩的主体原油(I类)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早期充注的原油组分具有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较低,C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V”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高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的II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甫沙4井经历3个阶段成藏过程:①在上新世,二叠系烃源岩于生油晚期阶段生成的I类原油运移至柯克亚构造带或柯东构造带深部形成油藏;②在更新世早期,侏罗系烃源岩于生油早—中期生成的II类原油运移至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③在第四纪,强烈的构造作用使深部I类原油沿断裂调整进入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最终造成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II类原油先充注,I类原油后充注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3.
页岩油压裂水平井投产前普遍先闷井,为快速评价体积压裂效果,提出基于页岩油藏闷井压力数据的压后评估方法。通过闷井数值模拟,表征压裂水平井缝网改造区域的压力扩散与流体运移规律,并建立闭合后线性流计算模型和裂缝储集控制数学模型,形成反演裂缝参数与地层压力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压裂停泵后改造区域依次经历井筒末段裂缝控制、全井段裂缝控制以及储集层基质控制下的9个流动阶段,其压降导数在双对数坐标下为不同斜率的多个直线段;应用于吉木萨尔凹陷4口典型页岩油水平井,证明了闷井压力数据能用于裂缝参数和地层压力反演,也验证了提出方法的适用性,可供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和优化平台井距借鉴。  相似文献   
4.
就陆相中高成熟度混积型页岩油开发而言,岩相对甜点的控制作用还不明确。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利用岩相构型分析、无人机倾斜摄影和三维地质建模等方法,结合岩心、露头、测井、分析化验和试油动态等资料,开展了岩相构型对甜点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把传统人工考察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结合起来,从井点设置、岩相参数定量刻画、格架模型和三维岩相原型模型建立等方面出发,可以表征芦草沟组露头剖面岩相构型三维空间分布特征。混积细粒储集岩岩相构型组合主要有渐变型、突变型和特殊型3类:渐变型砂体发育程度较高,形成上、下对称状岩相构型,常表现为多个相似旋回的叠置,烃源岩优质,储集层溶蚀孔隙发育,是优质甜点;突变型砂体发育程度一般,形成非对称状岩相构型,常呈多个相似旋回的叠置,烃源岩较为优质,储集层厚度薄;特殊型属于厚层碎屑岩类型,砂体发育程度高,呈单一旋回砂体叠置,储层较为致密,为相对优质甜点。储集岩岩相构型控制了甜点分布,并影响着开发部署策略。渐变型甜点发育程度高,非均质性弱,开发效果最好,采用大规模水平井平台化作业进行效益开发;突变型非均质性强,开发效果一般,是后续接替区域;特殊型整体呈分散状,连续性较差,非均质性强,需精细研究岩相构型空间分布,结合核磁共振法所测的物性参数和含油气性参数部署水平井开发。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东部(简称柴东)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克鲁克组获得油气发现,但该层段的构造背景、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动态演化过程研究依然较薄弱。通过对欧南凹陷东北侧柏树沟露头上石炭统克鲁克组(C2k)细粒沉积岩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欧南凹陷在C2k沉积期是阿尼玛卿洋壳向北俯冲控制的主动大陆边缘活动背景下弧后裂陷盆地的组成部分,南部的柴北缘加里东构造带向其提供酸性岩浆岩为主要母岩的陆源碎屑,北部的宗务隆海槽由于枕状玄武岩喷发和低温蚀变产生溶解硅,经海底洋流上升引发硅质浮游生物群落的繁盛而沉积生物硅。C2k沉积期处于全球范围晚古生代冰期的第Ⅲ期事件,共识别出3期次间冰期(升温事件A、B和C)。古气候温度升高引发冰川型海侵,水体随之加深,缺氧程度增强,海水的回灌和升温蒸发作用使盐度升高而咸化;其中升温B期的温度升高强度和海平面上升幅度均强于升温A期和C期,对应于C2k最大海泛面,古水体达到弱还原状态,宗务隆海槽方向以硅质生物为代表的海洋低等水生生物供给数量增多,其他时段主要受柴北缘构造带方向陆源有机质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及认识为探索柴达木盆地石炭纪构造—沉积—古地理演化过程和有机质富集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X射线衍射、有机碳测试、主微量元素测试和饱和烃色谱等分析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的古环境、古生产力及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吉页1井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为长英质混合细粒沉积岩和黏土质混合细粒沉积岩,有机质来源包括陆源有机质和海相藻类,其中海相藻类贡献较大;芦一段TOC值平均为5.93%,芦二段TOC值平均为5.69%。②研究区岩样中Ba元素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12 052.89×10-6;烃源岩正构烷烃多呈单峰型,芦一段主峰碳为C17和C19,具有较弱的奇碳优势,芦二段主峰为主峰碳为C19,具有奇碳优势,整体类异戊二烯烃中Pr和Ph含量丰富。③研究区整体为干旱-咸化还原沉积背景,芦一段沉积期为干旱气候,古水体较浅,古盐度较高,水体分层形成稳定的还原环境,古生产力比芦二段强;芦二段沉积期为半潮湿—半干旱气候,古水体较深,古盐度较低,还原环境好。④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受控于陆源碎屑供给、古生产力和古气候等因素,还原环境稳定,是典型的“生产力富集模式”,古气候、古盐度和陆源碎屑的影响导致芦二段TOC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石学特征、主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明确了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湖相白云岩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白云岩沉积时,湖盆水体较咸,且处于强还原环境,以泥晶级白云岩为主,有均匀分散型、纹层状富集型2种产状。②研究区白云岩的δ18O值平均为-4.4‰,δ13C值平均为8.7‰,整体上具有“碳同位素偏正、氧同位素偏负”的特征,反映沉积水体整体上咸化的特征;阴极发光测试结果为不发光或发昏暗光、发暗红色、橘黄色光;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弱Eu正异常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含方沸石白云岩与下伏房身泡组碱玄岩和同层位玄武岩具有一定的亲缘性。③研究区白云岩具有准同生白云岩化和热水沉积白云岩化2种成因类型:准同生白云岩化以泥晶结构为主,晶粒细小,有序度低,富钙贫镁,为高盐度湖水交代而成;深部热液流体携带大量阳离子喷涌出地表并与湖水混合,从而形成热水沉积岩。  相似文献   
8.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布于缝合线和裂缝中,δ13C值介于-28.6 ‰ ~ -24.6 ‰。钻井岩心样品中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3.14 %,为典型的热裂解成因。野外露头沥青样品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较低,香水镇黄连桥和石元乡马鞍塘剖面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而天池乡卸军门剖面沥青为原油脱沥青质作用形成。雷口坡组储层沥青与自身碳酸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性,而根据沥青含量计算所得川西大气田雷口坡组裂解生气强度和圈闭总裂解生气量与现今气藏规模不匹配。川西大气田主体并非来自古油藏的原位裂解,而是由高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气直接充注形成。天然气主体来自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碳酸盐岩贡献较为有限。相关认识为揭示川西雷口坡组成藏机理、明确勘探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认识是以“洼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深盆湖相页岩油、向斜区煤层气”三个成藏模式为基础,融合前人有关负向构造油气成藏研究理论成果,形成的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其核心观点是:①“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油气藏横向有序成环形成分布圈,纵向依次成链形成放射状富集链”;②负向构造区由于构造背景的原因,导致其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与正向构造区存在巨大差异;③深盆(深洼)—低斜坡以“原地留滞”为成藏机理,形成非常规油气分布环带(内环),中—高斜坡以“过路截流”为成藏机理,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环带(中环),而正向构造区则以高部位“汇流聚集”为成藏机理,形成构造油气藏分布环带(外环);④基于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的勘探思路为“全域考虑,逐环深入;优选通道,顺藤摸瓜”。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冀中、黄骅坳陷的斜坡和深洼区一大批隐蔽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的发现,丰富了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负向构造区尤其是深层复杂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重力反演分辨率,提出一种利用高斯径向基函数的拟神经网络反演方法。该方法利用高斯径向基函数压缩模型空间,在保证复杂模型表征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反演参数的降维;以高斯径向基函数为激活函数,构建一种拟神经网络结构,不需要训练,可以克服建立训练数据集的困难。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重力反演不适定性所导致的趋肤、垂向分辨率低、多解性强和严重依赖先验约束等问题,并从重力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增强可靠性。模型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分辨率,能较准确地反演模型的位置、边界和密度。应用该方法反演车镇凹陷重力数据,得到了垂向分辨率较高的剩余密度模型,从中提取密度界面和剖面开展构造解释,揭示了下古生界构造格局和潜山发育规律,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